浅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解决机制
(2013-08-22 14:46:49)
标签:
贝叶思声誉风险管理银行业财经 |
分类: 金融 |
一、
(一)
(二)声誉风险的危害性决定构建声誉风险解决机制的迫切性
(三)声誉风险特点决定构建声誉风险解决机制的持续性
(四)声誉风险管理现状决定构建声誉风险解决机制的艰巨性
二、对声誉风险内涵的深刻认识
1.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④信用风险具有的一定的传染性,容易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一旦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是整个商业银行的信用秩序出现紊乱,最终会使商业的呆坏账率增加而受到损失,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影响。
2.市场风险指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通常市场风险并不是由商业银行的行为直接决定的,但是市场风险会通过利率、汇率等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和内在价值,一旦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下降会影响商、银行声誉。
3.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就会影响其资产/负债结构,引发风险扩散,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使得商业银行经营出现困难,直接引发声誉风险。
4.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有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互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及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等7类操作风险。上述7类操作风险都有可能成为声誉风险的直接诱因。
5.国家风险一国状况对跨国公司现金流的潜在不利影响。通常这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一旦发生其带来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国家风险会通过风险例如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间接作用形成声誉风险。
6.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是一类特殊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发生会对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产生不良影响,削弱其竞争力,这就容易使得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营
运能力产生质疑,降低商业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稳健形象,降低商业银行的声誉。
7.战略风险是指因高级管理层的重大决策(如兼并与收购、产品定价、市场进人和推出、新产品开发等)失误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日常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其所包含的人为因素较大,对于声誉风险的形成而言,具有不可测性。除上述7类商业银行风险是声誉风险形成的诱因外,一些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及同行竞争产生的恶意诽谤、以及一些评级机构公布的评估等外部因素也会直接引发声誉风险。由此可见,形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因素复杂众多,包含了方方面面,这也就增加了声誉风险诱发的可能性。
1.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表现。政府和监管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法规为商qk银行的运作提供保障以及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以维护整个行业的稳健经营。因此,商业银行发生声誉风险后,政府和监管部门会加强对商业银行运作的管理。同时,出于对整个金融业环境的考虑,政府对于出现声誉风险的商业银行会伸出援手,以帮助商业银行渡过危险期,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的求助对象。
2.客户、股东和银行员工的反映。可以说,客户、股东和银行员工是声誉风险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三者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商业银行声誉风险会使得三者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业绩、内在价值等出现怀疑情绪,甚至不必要的揣测。反之,这种揣测又可能又会加剧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同业。从微观层面看,一家商业银行的声誉损失会降低其市场占有率,增加同业的市场占有率,同业会引此为契机大规模的进行业务拓展和市场份额的抢占。但是从宏观层面而言,商业银行是整个银行业的一个组成部门,一家银行声誉受损对于全行的声誉是有负面影响的,会使投资者的信心降低。因此,理性的同业应该以此次事件为鉴,坚持互相扶持的原则,帮助受损银行走出困境。
4.媒体。媒体扮演的角色是传播者和监督者,而其职责就是对社会发生的事情做出如实的报道,让公众了解事情真相,是利益中性者。对于有声誉风险的商业银行必定会成为媒体追踪报道的对象。媒体会关注商业银行的任何决策,并做出报道;同时,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媒体可能会做出失真或者失实的报道加剧商业银行声誉风险。
三、构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化解的思考
1.银行股东。声誉风险后银行应召开董事会,向董事会澄清和说明事情的起因及经过,同时,向股东征求意见,尽快建立解决方案。
2.政府、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应在声誉风险发生后的24小时内向银监局汇报,并在最快的时间将解决方案递交给有关部门。
3.客户。商业银行应重视客户的感受,安抚客户的情绪,做最大限度的沟通。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方式尽最大限度满足客户。例如,对于一些VIP客户,商业银行可以派出客户服务经理与VIP客户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而对于一般客户,可以组织与客户代表进行沟通。这样直接深入客户群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客户的损失及需求;另一方面,能够让客户切实感觉到商业银行“顾客之上”的服务宗旨,以便为后续重塑声誉打下基础。
4.银行员工。员工是商业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石,并且员工是与客户有最多接触的团体,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发生后应组织员工召开代表大会,听取员工对于声誉风险化解策略的意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的抗风险能力。
5.媒体。商业银行与媒体之间应该是合作关系,彼此应有一定联系,通过公关手段解决声誉风险。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发表声明,宣布事件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重塑形象,例如更新宣传片、重塑商业银行形象、推出新的宣传口号、打造品牌,以此来重建商业银行声誉。
6.同业。银行同业间彼此应互帮互助,可以定期开展同业交流会,交换声誉风险管理经验,同时也可以互相监督,提高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四)针对声誉风险持续性化解策略由于声誉风险有一定持续性,因此,建立风险后声誉恢复计划是彻底化解声誉风险有效办法。首先应对已经发生的声誉风险做出总结和汇报,对旧有的体制、体系查漏补缺。一次声誉风险的发生是商业银行体系存在漏洞的表现,商业银行绝不可在事后忽视诱发声誉风险的原因。其次,对不完善的制度应该进行更新,事实上,商业银行本身就具有多变性,需要定期的对不符合发展趋势的制度进行淘汰。第三,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专业再培训和声誉风险培训,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第四,塑造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本源,而声誉风险管理应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应有一定的危机意识,明确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及其风险,只有让员工与商业银行拥有共同的文化,才能使得商业银行越走越好。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不可避免的一类风险,也正逐渐引起银行家们的重视。有效的解决机制是分散和转移声誉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解决机制将声誉风险造成的破坏和影响降低可控范围内,以便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