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震要求通信技术手段更敏感更坚强

(2013-04-23 13:51:25)
标签:

贝叶思

雅安地震

通信

应用

物联网

it

分类: 通信与电信

                                                                            贝叶思咨询    闫成印  

    人类时常面临着来自于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所带来的重大损害,让我们不能不对抗震投入更多的关注,防胜于救,而抗震救灾则也对通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国内来看,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到今天的雅安大地震,其巨大的物质与精神损害让我们痛心不已,而通信则是我们在地震面前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因而,我们有必要作出深刻的反思和更多的研究与应用,以让灾害远离、让损害降低。
抗震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预防到震中抢救与后期的善后,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抗震是个系统工程。多年之前,我们对抗震的预防包括了对地震成因的分析,从而是对于地震带的研究,对于地震发生的预测与预警,在这些方面人类已经有了历史性的成就;从建筑物来看,为了能够抗击地震,多年来,对于建筑物的抗震烈度特定要求早已经进入各国的政策与标准;从抗震工作本身来看,在人类众志成城地抗震的基础上,人类的抗震救援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让生命财产在地震中变得更加坚强;而针对于地震灾害预防与救援的应急系统政策与预案在我国也已经初步成型;从抗震的善后工作来看,包括震后重建,财产、物质的补偿,精神的抚慰与治疗等善后工作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完善。由此来看,抗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这个工程的完善程度将决定了人们抗震能力的水平。在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当中如何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抗震要求通信技术手段更敏感更坚强


物联网要更敏感协助感知地震威胁
    地震预测是指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等三要素进行预测。而地震预测分远期预测(地震区划)和近期预测两类。其中,远期地震预测可对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内(如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及其影响场进行预测,即地震区划工作。包括地震危险区划和地震烈度区划两类。地震区划的具体方法是:①划分强震活动带(地震带),确定未来百年的地震危险区;②分析地震活动趋势,估计地震危险区内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③预测未来百年内发生的地震的烈度影响场。在上述前两项工作基础上作出地震危险区划图。在上述3项工作基础上作出地震烈度区划图。近期地震预测则可对几年到几十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通常采用前兆性地震预测方法,即对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地下水位、水化学成分、地电、地磁、重力、波速比、原地应力和动物异常反应等进行测量和观察,对地震前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前兆现象,研究它们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经验关系进行地震预测。但影响异常的因素很多,难以从中区别真正的前兆性异常,且不同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在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和幅度上往往都各不相同。因此,迄今为止仍未找到地震前必然出现的“前兆”现象。实现地震预测的另一途径是根据现有的大量震前异常观测事实和实验室岩石力学的试验结果,建立孕震模式,以便最终实现根据孕震模式预测地震。这一方法尚在研究阶段。  
    在人类抗震历史上,我们中国的先人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创时代意义的地震预测技术的进步。到目前地震预测技术已经经历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准确预知短期地震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3年4月21日,美国地质勘探局指出,到目前为止他们仍然无法预测地震,并认为科学家还没找到短期地震的可靠预测方法,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找到。
    截至目前,全球各国地震预测技术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随着人类对地震预测精度的不断提升,传感器技术已经逐渐得到一些初步的应用。而贝叶思咨询分析认为,在物联网与传感网的快速发展,在地震的预测方面,仍需要相应地加强物联网、传感网技术的应用,要能够更加敏感的监测到相关数据,要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更早地预知地震的时间与线路,从而达到与各类远期与短期地震技术结合,让我们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来防范地震的威胁。因而,除去传统的国家地震预测网络外,要求在全国构建起更加普遍地、深入地预测预防网络。

有线与无线通信网要保障应急通信持续通畅
    截至目前来看,人类历经的多次地震当中,通信设施的毁损已经成为不可规避的事实,如何保证地震过程中的应用通信持续畅通,是积极的、及时地应对抗震救灾工作所必需的。然而,从目前常用的普通通信手段来看,有线电话通信设施是最容易在地震中遭到损毁的,其次才是无线通信基站的毁损,通信设施的毁损会造成震区与外界的通信中断与延迟,要求必须有更加坚强的、持续的、畅通的应急通信通道。因而,除去加强公用通信网络的抗震性之外,目前比较可行的是采用应急通信网络,而卫星通信作为最为坚强的无线通信技术与几乎不易受地震毁损的应急通信网络至少要分布到相应的区域。贝叶思咨询认为,一方面,公用通信网络需要不断地加强网络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加强线路抗冲击能力,加强线路的冗余通信能力,加强基站设施的抗震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公用通信网络的可用性,另外一方面需要根据远期地震预测与近期地震预测的结果在地震带与相关区域发展应急通信设施,包括卫星通信网络与相应的设施,从而力保潜在危害区与外界最为坚强的通信联络。

 

雪中送炭的创新通信应用应该得到鼓励与支持
    此外作为有益于增强应急通信的补充,类似于微信与微博这样的创新应用在这次四川雅安大地震当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音通信网络的中断的负面影响,保证了人们的紧急通信需求,而之前微信还是一项存有争议的业务,仅就此而言,类似于微信这样的创新型通信业务应该得到支持而不是限制。
分组交换机制的微信工作弥补了语音通道的堵塞。雅安地震发生后,三家运营商数百个基站停止服务,有些地下宽带光纤也受了伤,加上四川方向的话务量剧增,给当地的通信造成巨大压力。但人们发现,电话打不通了,但是微信、微博还能发。还有网友说,在电话没通的情况下,靠着微信,收到了朋友的平安信息。

抗震要求通信技术手段更敏感更坚强


    要开发更多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可保畅通的通信应用,这样的应用将是雪中送炭的类型而不是目前大量的娱乐型的锦上添花型的,而类似这样的应用才是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应用。

    本文最后为地震中逝去的生命表示祈福,而生者仍将前行,希望未来的ICT技术将为我们未来的生活造就具备灵敏感知能力、更坚强的屏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