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贝叶思咨询
贝叶思咨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40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10月15日—10月21日贝叶思银行业网络声誉风险周报

(2012-10-25 10:04:59)
标签:

贝叶思

银行业

声誉风险

舆情监测

财经

分类: 金融

    本周,我们共监测到15家银行共计11991条信息,银行业负面信息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为:储蓄业务、柜员业务和信用卡,占比分别为25.04%、16.49%和14.15%。其中,五大行“储蓄业务”占比最高为32.37%;其他商业银行“信用卡”负面信息占比最高,为20.83%。
一、银行业声誉风险指数
    本周银行业声誉风险指数为25.40,民生银行的声誉风险指数最高为38.00,北京银行的声誉风险指数最低为18.40。其中,五大行声誉风险指数均值为26.68,股份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指数均值为26.56。
    从本周的声誉风险指数来看,民生银行声誉风险指数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该行本周融资类业务负面信息较多,出现了多起与企业间因信贷纠纷而引起的诉讼,因此,可能导致该行不良贷款比率的上升,资产质量将受到影响。


图1:银行业声誉风险指数(BNRRI)

2012年10月15日—10月21日贝叶思银行业网络声誉风险周报
(注:风险指数越高表示该行负面信息比率越高,危机信息等级越高,正面信息比率越低,对银行可能造成的损失越大,最高为100)

二、银行业声誉风险评级
    本周,在贝叶思监测的15家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声誉风险评级为AA级(“AA”代表:存在非常小的声誉风险,因声誉风险造成的损失非常小,抵御声誉风险的能力很强)。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声誉风险评级为A级(“A”代表该行声誉风险很小,因声誉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很小,抵御声誉风险的能力较强)。

图2:银行业声誉风险评级(BNRRR)

2012年10月15日—10月21日贝叶思银行业网络声誉风险周报

图3:声誉风险评级与LP的对应

2012年10月15日—10月21日贝叶思银行业网络声誉风险周报




三、银行业声誉风险概况
    本周银行业声誉风险的置信区间为1.20-1.47%,其中,置信区间最小的为北京银行和浦发银行0.90%-1.10%;置信区间最高的三家银行分别为:民生银行1.73%-2.11%、光大银行1.61%-1.97%和建设银行1.55%-1.90%。
    从本周的情况来看,民生银行的负面信息平均危机等级最高,发生声誉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最大。由于本周导致该行危机信息较多的原因是融资业务方面的信贷纠纷问题,因此,该行将会同时面临实际贷款损失及声誉风险损失两方面的损失。

图4:银行业声誉风险置信区间分布(LP)

2012年10月15日—10月21日贝叶思银行业网络声誉风险周报

(注:置信区间值表示银行发生声誉风险的可能性,裂度区间越大造成银行声誉风险的损失越大)


四、本周热点事件追踪
(一)热点事件概述
1.银行捡到30万金条两天不报警 称在等失主上门
10月17日,《今日早报》报道,家住沈阳的高女士在银行存款时丢了两根价值30万元的金条,焦急之下遇到了两种态度。民警牺牲休息时间,查遍全程监控录像;相反,捡到金条的银行却不着急,等着失主上门。高女士对银行的所作所为有些不理解。“8日捡到金条,为啥到10日还不报案?”银行主任则解释,他们一直在等失主,如果当天再等不到就去报案。
2.危机程度:五星
(二)热点事件分析
1.舆论环境分析:银行这种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作法,遭致众多网友的批评,虽然银行方面给出了解释,但是太过牵强难以使公众信服,对于银行业道德方面的谴责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2.信息策源地分析:《今日早报》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世纪投入巨额资金打造的一份重量级、综合性、城市性新锐日报。《今日早报》的读者遍布各阶层。尤其受到企业管理者、高级白领和私营企业主的认同。他们年轻有为,潮流触觉敏锐,对新事物接受力强,消费意欲旺盛,也成为广告客户推广、宣传商品的理想对象,已成为浙江省成长最快的报纸。
3.传播力度分析:本周内,该事件已被搜狐网、新华网、人民网、雅虎、凤凰网、中国网、北方网和金融界等多家网站转载,众多网友也就此事件发表了相关评论,且主要为负面评价。此外,北京电视台、辽宁卫视、南方经视和河南电视台均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以上电台的视频中还出现了深发展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标识。因此,该事件传播力度大,对银行业的声誉影响很大。
4.信息攻击程度分析:银行的这种行为虽然不构成侵占罪,但属于不道德行为。银行看见储户的贵重财物,应该主动报案,不该让失主等那么长时间。如果储户错拿了银行的钱,银行会主动等吗?早就调出监控录像找出目标,再想方设法(包括报警)索要了。该事件反映出银行“店大欺客”思想弊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顾客对银行的信任。且由于信息中没有透漏出具体的银行,因此舆论聚焦于整个银行业,批评皆表现出对整个银行业的不满。由此单一事件引发社会舆论对整个银行业的不信任与批判,单个银行的错误导致全行业为其埋单,教训殊为深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