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思咨询 张燕
继2010年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后,双方于6月18日携手推出四款战略合作产品,包括中国移动浦发银行联名卡及演进产品(NFC技术的手机)、手机汇款、全网客户话费代缴和生活缴费。三天后,中国移动与银联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可在商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贴有中国银联“闪付(QuickPass)”标识或中国移动“手机钱包”标识的场所,通过手机实现非接触式近场支付。被称为“融冰”的这两个事件,将手机近场支付再度拉入公众视野里。
在国内,由于电信运营商和银行在产业链上的实力远超过其它企业,特别是在手机近场支付领域,电信运营商掌握手机终端,银行掌握POS机终端,因此产业链的主导者是这两大企业。这两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左右着产业的进程。正如行业内某些专家说的,目前手机支付产业处于混战时期,普及还需三五年时间。但贝叶思咨询认为不论如何混战,也离不开电信运营商和银行。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电信运营商在手机近场支付上的发展情况,从标准制定、产品种类、用户规模、使用成本、合作商户规模这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标准制定,移动一支独秀
目前国内手机近场支付领域有两大标准,分别是中国移动的2.4GHz标准和中国银联的13.56MHz标准。虽然早在2006年,中国移动联合诺基亚、飞利浦等公司在厦门进行了NFC手机支付商用实验,但2007年在上海则转向进行基于2.4GHz的RFID-SIM卡商用试验,此后中国移动开始大力推广2.4GHz标准。RFID-SIM产业链上,包括国民技术等在内的企业,借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手机近场支付上,主要跟随银联的13.56MHz标准,但在2.4GHz标准上,电信和联通分别进行过相应的推广。因此在标准制定上,中国移动领先其它两家运营商,争取到较大的主动权。
产品种类,电信领先
手机近场支付有多种解决方案,国内主要采取RFID-SIM(UIM)卡、双界面SIMPass卡、手机贴片卡、智能SD卡、NFC、NFC-SWF等方式。由于NFC方式需更换手机,对用户来说更换成本过高,因此运营商通常采取更换SIM卡的方式。
中国移动从2009年全面推广RFID-SIM卡,2010年开始SIMPass技术试点,但SIMPass技术主要应用在中国移动集团内部。中国电信也从2009年开始推广RFID-UIM卡,在兼顾2.4G的市场需求前提下,选择了兼容社会、行业应用的13.56M制式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2009年首先在江苏高校开始推广应用SIMPass技术。中国联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开始推NFC手机近场支付,同年推广SIMPass技术。因此,从产品种类来看,中国电信领先其它两家运营商。
用户规模,联通垫底
庞大的用户资源,是运营商在手机近场支付产业占据领导地位的砝码。从现有手机近场支付用户来看,中国电信占据领先地位。在2012天翼3G手机交易会上,中国电信公布其“自有账户加自有媒介的近场用户近1000万,是全球最大的RFID近场移动支付运营商”。
从潜在用户的角度看,中国移动后劲看好。截至2012年5月,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规模近6.78亿户,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有2.12亿户和1.41亿户,中国移动用户数量分别是联通和电信的3倍和4.8倍。
使用成本,电信最低
对用户来说,使用手机近场支付功能面临的第一关就是开通成本。正是因为NFC手机近场支付方式的初次使用成本较高,RFID-SIM卡和SIMPass卡方式才得以快速发展。更换具有近场支付RFID卡的费用,中国移动为150元,中国电信为100元(初次使用有20元调适费),中国联通为110元。因此从使用成本上看,中国电信最低。
合作商户规模,联通依然垫底
合作商户的规模关系到用户体验,是衡量近场支付运营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移动手机钱包用户,仅以北京地区为例,可以在公交、超市(如物美、天客隆)、电影院(如博纳悠唐电影院、保利万源影城)、药店(如金象大药房)、面包房(如好利来、金凤成祥)等场所使用。而从中国联通客服处了解,北京地区手机近场支付功能仅在公交卡使用场所中使用,目前联通没有自有商户,联通在其它地区的推广开展得也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电信6月公布翼支付的线上线下合作伙伴达到了6300家,年底将突破9000户。因此,在合作商户的规模上,可以说中国移动领先其它两家运营商,中国联通垫底。
综上,将运营商在这五个方面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下表,其中5分最高,1分最低。贝叶思咨询认为,目前三大运营商在国内手机近场支付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发展较好,中国移动在标准制定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