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视,厂商应把握好“脚步快慢”的度
(2012-03-28 09:58:10)
标签:
贝叶思好莱坞3d产业链高清机顶盒it |
分类: 消费电子 |
贝叶思咨询 宋锐
自从2010年以来,3D电视的概念逐渐被炒得火热,但纵观整体市场,截至目前,却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厂商宣传说这是一个好东西、商场促销人员推荐说这是一个好东西、消费者也说这是一个好东西,但是,真正愿意掏钱买的人,却始终不温不火,甚至堪称寥寥。为什么会这样呢?
贝叶思咨询毫不怀疑3D是下一点高清电视的发展方向,也不怀疑3D电视未来的广阔前景。但就眼下的电视机市场来看,厂商似乎走得快了一步,把市场和消费者甩在了身后。
3D产业链刚刚萌发一点新芽,成长仍需时日
2012年1月1日,由中央台、北京台、天津台、上海台等六家单位联合开办的中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正式开始播出,这对于3D电视产业来说,当然是个利好,但是也反映出一个尴尬的问题:诸家厂商纷纷花大力气宣传和推广的3D电视,到目前为止却仅能收看一个试播频道,这恐怕也太“寒酸”了点儿。——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产业链中内容和资源与硬件产品之间出现了“代沟”,电视机有了,但还缺乏足够的可以观看的的3D内容和资源,这不仅仅体现在没有3D电视节目可看上,其他3D的片源也同样没有跟上脚步。一般来说,较好的3D片源才能保证3D画面的优质效果,但目前国内在片源方面较为落后,3D碟片仍须去专业影像店购买,价格也相对较高,网上正版3D碟片的价格约为200元左右,超出一般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而可供下载的3D片源也只有少数几部好莱坞的大片,同时3D影片文件一般较大,下载也有诸多不便。这都阻碍了消费者对3D电视消费的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的培养。
内容、片源以及消费群体的培养只是一个方面,在3D产业链的另外一个方面,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那就是目前我国高清机顶盒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因为收看3D电视仅仅有3D电视还不够,还必须配有高清机顶盒,但是目前我国80%以上的家庭仍处于使用标清机顶盒的阶段,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3D电视潜在用户群的发展。
此外,就3D电视本身而言,也不是已经趋于完善。目前的3D电视,大多数仍需要用户带上特制的3D眼镜以后才能观看,这就在观看舒适度上打了很大的折扣,同时目前的3D显示技术本身也会给消费者带来眩晕等不适的感觉。而原本消费者看电视,更多是一种休闲放松的过程,观看舒适度的不佳,当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虽然目前已经有行业领先厂商积极开发裸眼3D技术,但仍未能有代表性的产品推出。因此3D电视本身,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总的概括起来,3D电视从产品本身到节目资源,到消费市场的培育,再到产业链中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都还处于萌芽待发的阶段。电视厂商目前投入了大量精力在3D电视上面,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得有点太快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厂商要坐等市场以及产业链的成熟才可以介入市场,因为那样也会导致不能把握市场的先机,从而落后于竞争对手。这就给电视机厂商带来了一个近乎左右为难的问题:走得太快,市场会跟不上脚步,导致大量投资暂时性无法产生期待中的回报;走得太慢又可能会被市场抛于身后。这也要求厂商需要能够较好的把握市场节奏,力求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
厂商需要更多耐心与智慧
对于电视厂商来说,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并非易事。那么在目前较多厂商已经“早走一步”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尽量做恰当的事情”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首先,企业要积极推动产业链中其他环节的发展。比如制造商积极参与片源和内容的开发,量力而行的与影片发行单位合作推出更多3D资源,或者积极与广电机构、电视台合作推出更多的3D电视节目。因为毕竟消费者是3D电视能否快速起步的根源,而节目和影片资源的多寡则直接影响消费群体的积极性。
其次,研发和推广应继续,但应注意不要把宝全压上。研发和推广继续进行的原因,是因为3D毕竟是未来的大趋势,厂商只有在研发和推广上继续跟进,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保证立足之地,在市场真正起步之时不至于被甩在身后。但是暂时情况下,也不应该把资源全部或者大部分投入到3D电视上面来,因为毕竟市场的培育和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等待产业链中其他配套环节的成熟。
第三,3D之外,可以与其他道路相并而行。除3D概念之外,目前电视机产业中“智能”和“互联网”概念也分别是发展趋势之一,因此在3D的选项之外,厂商不妨暂时先在这些概念上花费一些功夫,形成多管齐下的局面,从而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