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叶思咨询:积聚效应是园区成功的重要特征

(2011-08-01 17:27:27)
标签:

产业

园区

政府

杂谈

分类: 贝叶思分析

 

近年来国内政府与咨询业界在产业园区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合作,各地在产业园区发展方面做出了喜人的成绩,然而,对于产业园区功能的定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点,贝叶思咨询认为,积聚效应应该是产业园区首先要具备的特征,如果不具备积聚效应的园区肯定不是一个很成功的园区。只有能够发挥积聚作用的园区才算是比较成功的园区。
全球以及国内兴起的园区热潮给我们带来加速做大做强的产业与经济体。各类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高新产业园区、留学创业园区、外包服务产业园区等园区已经成为近些年国内外政府发展与振兴产业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10年前就开始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通过经济园区的保税区效应、低成本效应、服务设施便利效应等产业积聚效应来促进经济与产业的加速发展。我国近些年来通过发展保税区、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外包服务园区、生态产业园区、低碳园区、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等也给我国高科技产业、各类工业与物流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的发展注入了加速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经济与产业的快速发展。关注园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在关注国家产业经济长期发展。本文则主要侧重于园区的积聚效应来谈一下园区发展。
以工业园为例,以国内成功的苏州工业园区而言,体现了很的产业园积聚效应,而恰恰是这种聚集效应反之推进了产业园区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园区的产业积聚效应来看,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特征:产业集群是一群在地理上邻近的行为主体(企业和机构),有三方面的特征:地理上邻近;产业间联系;行为主体间互动。而这些外在特征体现得越明显则越有利于产业园区的发展。在政府主导之下的苏州工业园区在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方面,积极发展和引入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产业,让入驻的企业做到很方便的本地配套,对于产业园区的积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州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
园区积聚效应的动力因素可以有内力与外力作用两种,园区积聚效应应该是由双动力驱动的。其实,在国内外,我们往往不难发现这种事实,那就是当某地有一项主导产业之时,周边配套产业往往也会比较多,比如河北大营的皮毛产业,除去大大小小的皮毛加工企业之外,与之相关的个体户、商业与外贸业都比较多,相关的人才积聚、原材料积聚、加工技术积聚等都是包括了内力作用天然形成的因素,另外也必须考虑到当地政府在主动引导方面所发挥的外力的积极作用,两方面的作用积极协同才能给园区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只有内力作用的积聚效应还称不上是园区,只能称作是产业区,而只有适应内力的外力积极创建的产业区才称得上园区。因而,发挥园区的积聚效应需要注重积聚动力与机制的营造,资源禀赋往往是形成园区积聚效应的内动力,而政策、组织与管理往往则成为园区积聚效应形成的外动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发展的园区热潮当中在全国建立起的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产业园当中,真正成功地发挥了产业园效应的还只是一少部分,真正成功的产业园区还有很多因素要克服。产业园区不能发挥积极的积聚效应有很多因素需要注意克服。其中包括:一缺乏有效地园区规划,二是缺乏有效地园区管理,三是缺乏有效地园区企业引入机制等。从园区规划角度来看,或者是因为园区太过于功利色彩完全是搞形式主义,或者是开发园之初就将之作为一项纯粹的土地开发项目让园区一开始就迷失方向,或者是不能很好地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条件,或者是缺乏有效地政策与服务设施等,诸多原因导致园区规划之初就注定了园区的失败结局。从园区管理角度而言,政府不能设立有效地园区管理机构,园区管理机构不能有效地引导产业积聚与发展,园区管理机构自身的管理的不专业性等等,都会导致即使成功的规划也变成一张废纸。从园区企业引入机制来看,或者归属于园区管理的功能,除去低税率、高科技产业优惠政策之外,不能根据相应的产业积聚效应来为相应的企业提供分类优惠举措,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导致产业链的缺失,往往是导致园区失败的重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