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技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杂谈 |
分类: 通信与电信 |
5月26日,第三方支付牌照“千呼万唤”始出来。正如大家所预料的,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民间支付平台均获得了牌照。而正是在第三方支付牌照颁发一周前,在2011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中国银联董事、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表示,“银联已经在央行指导下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快钱、支付宝、财付通,一起制定了新一代手机支付的标准,目前已在上海完成商业测试。”种种事实似乎说明,移动支付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近。
对于广大的普通手机用户来说,移动支付意味着更便捷的生活方式。一个手机将涵盖包括银行卡、公交卡、社保卡、饭卡、购物卡等在内的多种卡片的功能,未来钱包内只放一个手机就够了。而从字面意思来看,移动支付由移动和支付“杂交”而来,它是通信行业与金融行业的“杂交水稻”。与杂交水稻成就了袁隆平一人所不同是,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将由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所瓜分。
工信部在5月24日发布的通信业运行状况显示,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突破9亿,其中3G用户达到了6757.2万户。贝叶思咨询预计,今年的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将突破1亿,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正是由于各方都看好这块蛋糕,且都想从这块蛋糕上分得最大的一块,造成了目前的混乱局面。这种混战囊括了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各方,它们分别是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
贝叶思咨询认为,目前移动支付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是近场支付的标准问题。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近场支付需要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相关技术(NFC、e-NFC、SIMPass、RFID等),远程支付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持。就近场支付来说,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分别提出了基于2.4GHz的RFID-SIM卡标准和基于13.56MHz的技术方案。从目前的结果看,银联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由于中国移动提出的2.4GHz的技术方案比13.56MHz更具有技术上的优势,移动支付的未来标准还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二是远程支付的平台问题。就远程支付所涉及的第三方平台来说,目前有27家企业拿到率先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而三大运营商也分别在年初成立支付平台公司,并先后递交了申请。可以想象,未来移动支付这个舞台,将会多么混乱。
三是安全和信任问题。安全和信任在支付领域是相辅相成的,对普通的手机用户来说,如果支付的安全性有了保障,则信任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但目前中国的金融安全状况很令人担忧,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银行网银钓鱼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移动支付做为未来金融行业重点发展对象,安全问题可能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四是核心技术问题。与移动支付相关的主要技术(NFC技术、RFID技术等等),均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比如,NFC技术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研发并掌握。而RFID技术更复杂,全球有五大具有影响力的标准组织,它们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中国至今也没制定出完善的标准,而且国内大部分的RFID标签目前仍然依靠进口。
因此,贝叶思咨询认为,未来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采取例如统一标准,规范竞争,提高安全性,研发自有核心技术等等),移动支付产业这个蛋糕要做大做强恐怕很困难。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普通的手机用户要实现便捷的移动支付还要等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