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的小学同学写的回忆,五十多年了,那时的我们朝气蓬勃,单纯热情,积极向上。我们的小学虽然不在了,但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第一排中间的女孩就是我)
我们当年的六一节
——回忆上世纪50年代
陈曾瑞
……
每逢全校举行庆祝活动都在这大操场上。最令我们兴奋的是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主席台设在教学楼前、沙坑的西侧。那天,大家都穿上了新衣裳,所有的少先队员都换上了白衬衫、蓝裤子,再佩戴上红领巾,显得格外精神、漂亮。建国后,学校少年先锋队的组织经常对少年儿童进行崇高理想的教育,普通同学要加入,都有较高的要求,经考验,方可批准入队。所以,每个学生对加入少先队组织都怀有极其神圣的心情。不象现在,年龄一到就发给红领巾,如同“逢生日就吃面”一样地简单。记得当年的我,在班上就不是第一批被批准入队的,而是第二批,这当然是我没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缘故。
当时,学校还有个良好传统,就是把每学年的五年级和二年级的班级,一一对应地结为“友谊班”,将五年级的大同学和二年级的小同学分别结为好朋友,届届如此。当年我们二年级1班的“友谊班”正好是姐姐曾臻所在的五年级1班。我的大朋友是陈克劼、姐姐的小朋友是“王丽娃”,张宜庄至今还记得自己的大朋友是李文渊。自然,当小朋友被批准入队时,又是大朋友当场帮他戴上红领巾。这样的结果是使整个学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朋友,校内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的现象自然减少。无形中,每一个学生都增加了“友爱”之心,大同学爱护小同学,小同学尊敬大同学,全校团结和睦。这是我经历的几所学校没有见到过的做法。其实,就是现在也还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但不知其“发明者”是谁?
“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一般在傍晚时开始。全校学生按班级横排在操场四周围成一个大方框。
首先是升国旗、唱国歌,再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然后是少先队的列队仪式,以班级为中队报告人数。中队长先出列,面对本班喊口令:“立正!”然后转过身向站在操场中央的大队长小跑几步,喊:“报告,本中队原有××人,实到××人,缺席××人,中队长某某某报告完毕!”只听见各中队“立正!”
“立正!”“报告!”“报告!”“完毕!”“完毕!”清脆利落的口令声此伏彼起,我们大气都不敢出,整个会场一片肃穆、寂静,气氛庄严而神圣。最后是大队长向大队辅导员(教师)汇报全大队人数。之后便是检阅队伍,大队长命令:“全体立正!敬礼!出旗!”随即鼓号齐鸣,一位旗手擎着大队旗,一男一女两位少先队员向大家行队礼并稍后一步,踏着鼓点在各中队面前走过。自三年级起,我和赵天卫就是“护旗手”,周宁是“旗手”。我的感觉极佳:挺胸、收腹、正视前方,目不转睛,身子不摇,一脸的严肃,象检阅仪仗队的将军在士兵面前走过。我强烈地意识到,我在大庭广众之下走过,也是全体少先队员们在检阅我,所有的来宾、家长和老师们在检阅我!万不可掉以轻心呀!走过一圈,鼓号即毕。这种场面,这样的心境,现在的孩子们可能是少得多了。接下来是大队长宣布优秀中队和优秀少先队员的名单,学校领导颁发各类奖品。
最后,随着“文艺演出开始!”的命令,篝火点燃了,火苗越烧越旺,照得全场通明。大家沸腾起来,期待着好节目的到来。姐姐曾做过司仪即报幕员。她们班是个活跃的集体(孟丽珍老师曾做过她们的班主任),每次都有不少精彩的节目。更是少不了姐姐的独舞、表演唱等;我也曾上过台,跳过蒙古族的四人舞蹈《筷子舞》,节奏欢快、曲调优美,现在还记得。
每年的儿童节都是在大家的期盼和欢乐中度过的。
【注】本文截选自拙文《梦游母校》,作者为原北京二师二附小61届毕业生,该校在文革后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