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什么使我们对诗歌厌倦

(2009-06-16 20:04:12)
标签:

金铃子

景祁

温经天

诗歌

勇敢

文化

分类: 诗论与读感

信仰的力量

---回诗人金铃子“是什么使我们对诗歌厌倦”的话题

 

文/经天

 

 

金铃子今天去景祁家,看他一段文字,特感慨。在探寻诗歌这条道路上,我们对诗歌的热爱,反而感到生命的死寂和现实的悲哀。诗歌,我们只能够说,远远的和它走了一段而已,求之不得,又怎能够不增加惘然之情呢。是什么使我们对诗歌厌倦?显然不应该是诗歌本身,因为在厌倦的同时,我们一样被好诗击打。是我们的书写状态已经陷入迷茫?06年我也曾经有过这种状态,当时我写下《我们》“一个我们主张开城投降,一个我们主张坚守 ”。但是我们还能够坚守多久?也许是别的原因使我们对诗歌厌倦,比如:生活状态。诗歌书写者的孤独。对网络诗歌的鱼龙混杂。对当下诗坛的平庸局面……也许是别的。


 

景祁博中所言:

这个下午,或者也可以说,这一段时间以来,突然对诗歌有了一种深深的厌倦,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厌恶诗歌中的那种晦涩、空洞、扭扭捏捏、故做姿态;厌恶诗歌中的那种堆砌、翻转、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也许,这和前一段时间常去读一位R的诗有关吧。诗歌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样一些原本可以用很连贯的方式来表达的文字,我们为什么要刻意地给它分行并冠以“诗歌”的称谓。想来有些可笑、非常可笑。这些年来读诗,愈来愈觉得很多所谓的诗其实就是蹩脚的分行的文字,或是要让大家口吃、结巴,或是要让大家一头雾水。真的,我已经厌恶了这样的游戏,这种厌恶感越来越频繁地光顾我,而且一次又一次在我的身上停留的时间更长。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我知道,它已经提前向我预示着,我离永远厌倦诗歌并彻底不再创作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以上算是一则自我创作状态的日志吧,发在这里,以备忘。

 

 

经天的观点

 

我也写诗歌很多很多年了。也曾停滞过,但总是会从头再来。更汹涌地去写去“疯癫”。我想诗歌是和每个人的经历与心灵息息相关的。首先不能硬写,但应该常写。不重复自己的两层含义,一是突破自己的风格,二是要经常逃离现存的环境。去自我放逐,去出走。城市呆久了,就回家乡回到田野里;日子过烦了就要自己找乐找挑战和新鲜刺激。说到底诗歌就是一种生活态度。要勇敢,不盲从,增加交流。要学习唐吉柯德。而正因为诗人写作的独立性和个性,导致孤立孤独孤寂。好诗如云,而知音细微。所以诗人们要聚会要彼此温暖,所以一个诚实的诗评能让一个写作者感怀,温暖好久好久。

 

这是个文化窒息的年代,思想意识的无自由,导致大师不能出现,众人在各自的路途里求索,难免惶惑,疲倦。还是这10个字:要勇敢,不盲从,增加交流。

 

本人一直对现在诗歌写作的时髦风格不感冒。因为诗歌本身就是要多元。你可以学习借鉴别人,但不应该模仿。写自己的,不断突破,就不会厌倦了。如果一个人的心灵/精神状态一直被僵化的生存环境所控制,那么他不可能写出新的有价值的文字。多呼吸新鲜,保持平静的心态。在写作过程中你可以疯,但对待诗歌一定要收放自如。

 

倘若你以诗为命,那么在精神上就容易跑偏,走火入魔;又若你以诗为棋,那么必然写出的是一堆庸俗无光的废品。我以诗为友。与诗交心,与诗把盏,喜乐愁苦都可以寄托,诗歌就是一个人的影子,他带着影子在阳光底下生存体验人世,他又藏起影子在夜晚与自己的朋友融合在一起,书写,对话

 

其实。只要来自心灵的声音始终是能够被有心的耳朵听见的。所以偶尔的厌倦其实主要是对无人共鸣的心余戚戚,增加交流,是个好途径。另外,信念真的很重要。不浮躁,坚持下去。诗歌是最好的灵魂伴侣,如果我们信任它,它就带给我们安慰和安宁。如果我们厌倦它,它就会被吓跑。就会黯然失色。

 

我和景祁认识好几年(诗歌方面)。一直很敬佩他。因为我和他相似,都是70年代人。这个年代的人是尴尬的,前无60年代完美的理想主义色彩,后无80年代物质主义的动感精气神。因此心灵里的信仰成分不足,自我怀疑,自我疏离的感觉时常侵袭着每个夜晚。和他一样,默默地写诗,他要比我多个几年,我写了19年了,他至少20年以上。我们都是从来不投稿的人。一直这么写着,与自己的神倾诉。但要知道中国啊是缺少神/信仰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危险的,人与神的交往才是安全的。这是前几天读作家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谈里面的话(大意)。

 

于是就想,人可以与自己的神对话,但人毕竟是生活在人群里面的,所以难免寂寥。我的建议就是要勇敢,走出去,走到同类者中间,交出自己,彼此温暖。要学习东坡的达观。

 

 

          

金铃子回复:
 
问好经天。其实对很多好作品我都曾经有过模仿,比如我曾经模仿过宋炜的作品。诗人都是在模仿的过程走向成熟,走向独立呼吸。“所以偶尔的厌倦其实主要是对无人共鸣的心余戚戚,增加交流,是个好途径。另外,信念真的很重要。不浮躁,坚持下去。”完全赞同。远握!
 
真切的希望中国诗坛多一些人来真正的关心这群人的作品。为那些不易受重视的年轻人做点应该做的事情。虽然我们在口头上说:写诗歌是自己的事情,你爱读不读,不读拉倒。但是有人理解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祝福你!
 
 
经天 再复:

“实对很多好作品我都曾经有过模仿,比如我曾经模仿过宋炜的作品。诗人都是在模仿的过程走向成熟,走向独立呼吸。”-----写诗的进步阶段都是这样的,我也不例外。先喜欢这个,后迷上那个。但最后融合出来的要是自己的,走向独立呼吸。但整个诗歌的气候是盲从各种写作主义和旗号,这个是我绝对不赞成的。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必须自己去勇敢地趟路。诗人在各自的天空底下穿行,但在心灵的疆域要接壤,要饮同一条河流,那就是诗歌的灵魂之音与高贵本性。浇灌每个人,触摸到自己。

 

 

                                                                          2009-06-16

 

 

更多诗人朋友的讨论见金铃子博文与跟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e84220100eogt.html#comment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