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的笑脸墙
(2009-02-20 14:08:57)
标签:
杂谈 |
在四川江油市最大的京江社区安置点,我们被一面板房墙上的一张张笑脸震撼了。
白发苍苍的老人,顽皮地吐着舌头的孩子,拥抱在一起的妯娌,在受灾群众家里吃饭的志愿者……他们全都在笑:开怀的,活泼的,羞涩的,腼腆的……在铅灰色阴霾的天空下,这几百张照片如此夺目,像一大片向日葵铺天盖地地向你涌来……
这片延伸至西山脚下密密麻麻的板房,是地震后北京和河南的援建者迎着暴雨和余震搭建而成的。近十万在“5·12”地震中失去家园的父老乡亲被安置在这里。
这是2008年11月14日的江油。
在这面墙上,有一个小伙子憨厚地笑着。他叫楼益多,是来自拜耳公司的员工志愿者。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笑脸墙下面清理石头和杂草。
楼益多如数家珍地为我们介绍了墙上的那一张张笑脸,熟悉得如同家人。见我们诧异,他笑着说,所有的志愿者每天都住在板房,与受灾群众吃在一起,为减轻他们的负担,志愿者都交纳了伙食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受灾群众的实际需要,调整志愿者的服务内容。
几个月来,志愿者已经在板房服务区建起了藏书上万册的图书室,为附近的太平街学校2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和课外文体活动的辅导。孩子们下午放学后,志愿者就教他们做手工艺品。在折叠一只只千纸鹤的活动中,孩子们一点一滴地拂去了他们心头的阴影,于是就有了那顽皮的笑。志愿者还清理了板房外面的一条河流,在他们的带动下,住在板房的受灾群众也自觉参与进来。
患难见真情,每一批志愿者的离去,都有受灾群众抱着他们大哭,而他们也同样难舍难分。后来,他们不得不选择在夜深人静时离去。
经历这种场面最多的是江油市团委副书记曾松亭,从共青团中央来江油挂职后,他就一直想搭建一个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三方组成的平台,为灾后重建作贡献。他的设想得到了北京富平学校和拜耳中国的积极响应,于是就有了这支志愿者队伍。在朝夕相处的这些日子里,他和志愿者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张张笑脸,于是,就有了这面震撼人心的笑脸墙。
笑脸墙的后面,是志愿者们的办公室。屋内整洁有序,小黑板上写着当天的服务内容和每个志愿者的任务,涉及到英语培训、绿化、环保、公共卫生、社区探访、疾病预防和农作物知识讲授等等。这批志愿者的援助活动不以筹集物资为主,他们更多的是满足灾区人民非物质上的需求。物资可以救急、救危、救困,而知识、技能和良好的素质则可以让灾区人民自己创造美好的明天。
离开的时候,天上飘起了小雨,我们和拜耳的第三批志愿者一起合影。今天晚上,他们就要告别江油,告别与他们难舍难分的乡亲父老。此时的离情别绪,如同我们头上的细雨一样缠绵。
明天,太阳将照常升起。它的温暖的光芒,将会把新家园的美好轮廓照耀得更加清晰、更加诱人。一个明天又一个明天,每一天都在生长希望。在汶川,在北川,在安县,在江油,在给我们水稻、爱情和自豪的大地上,到处都将是春风吹又生的笑脸。
因为站在我们身后的,是强大的祖国。(作者蒋雪峰 江油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