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善良·豁达——读黎立仁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感

执着·善良·豁达
——读黎立仁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感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自然规律,亦是人性本能。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与现实抗争。或安于一隅,或意志消退,或满足一时。读了黎立仁先生有关改变命运的文字,就能发现他是一位善于、敢于、勇于与命运搏斗的人。他的这个显性特征在他的中学时期就展露出来。在惠阳高级中学读书期间,时逢文化大革命发起,他便与同学组织成立了串联队,东至上海,西到西安,北到延安,除了东北三省外,他们到访了许多一线大城市和红色纪念地,成为惠州外出串联走的地方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支串联队。此举显示了他的执着与气派。他的执着还表现在他的工作变动的走势上。他当初参加工作虽然是以顶替父亲退休岗位上位,但是他在高中时期所打下的深厚功底,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由此,在当时的供销系统成为大红人。他并不满足于此,敢破敢立,开创人生的新舞台。他由惠阳而深圳,由企业而机关,最后走上惠州党政最高宣讲部门——惠州市讲师团,成为一名向全市党政干部宣讲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教官”。
黎立仁先生的回忆录,贯穿始终的还有是他的善。善待周遭是他所秉持的人生底线。我想,他从这行,入那行;从此地,到彼地;从经商到行政,每每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全赖于他善行的结果。他的善,表现在他对父母,对家人上。他是家中的长子,的的确确肩负起了长子的责任。他不仅为弟妹找到了工作,解决了生存问题,甚至连结婚、建房这样的事情都包办,使弟弟妹妹个个安居乐业,后继兴旺。他的善还体现在他倾注在岳父的情感上。在老岳父弥留之际,他“千里寻亲”,只为了慰藉老人的“思亲”之心。虽然舟车疲顿,辗转他乡,最终使失散了几十年的亲人团聚,圆了老人家的心愿,让临终时的老人家没有遗憾。如果说一个人只是善待家人,而无视周遭,那是狭隘的善。人除了动物属性,更有社会属性。正是人的社会属性,才有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才有了人类的文明与更高层次的发展。在黎立仁先生的回忆录里,随处可见他帮人、助人、解人于危难之时的事例。他的善举让我深深感动。他曾经帮过的人,现在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衣食无忧,子女有成。可见,他的善,惠及的何止是一代人?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行善,其性格必然豁达。只有心胸宽广开阔,才可能顾及周遭,施善于人。这也是黎立仁先生性格中的重要特征。他在工作中,不计得失;在利益面前,不计斤两;在仕途上,不陷害他人。从黎立仁先生前半生的工作脉络来看,他都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理、美好愿望与人为伍,与人为友,与人为善,在社会中建立了良好的同事关系,社群关系和组织关系。他的这个特质,在他回忆录的三个附件的文章中也表现出来。他的执着是要学狼的不抱怨、不放弃、不迷茫的精神。他崇尚的“圈子定律”,是要与优秀的人在一起,要树立大格局,大境界,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加优秀,而不是尔虞我诈,搞窝里斗。他甚至感悟到,一个人的真正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自己坚定信仰,明确理念,看清方向,就不会被来自外来的力量所击倒。这是具有多么通达的哲学高度才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啊!
我以为,《我的前半生》不仅是黎立仁先生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激励子女和族人奋斗的传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