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逃学或离家出走儿童的咨询与矫治

(2008-03-02 23:47:02)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家视点

u=3467795741,1042894053&gp=0.jpg孩子逃学或出走,细找原因再出手

——逃学或离家出走儿童的咨询与矫治

案例介绍:十岁的子豪读小学四年级,他本是全家的骄傲:听话、成绩又好。前不久他拖同学稍来假条说妈妈病了,他需要陪妈妈。老师为此感动了几乎流泪,忙过白天晚上打电话慰问时子豪接的电话,说没事,就是还需要几天。第二天,老师不放心,直接和子豪妈妈联系别耽误孩子功课,子豪妈妈说她没有生病,而且子豪天天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子豪逃学了!

    逃学是指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就不去上学。它与学校恐惧症不同,前者是意愿的问题,后者是病态的行为症状,一般要借助心理医生来治疗。逃学及与其相似的另一类行为问题——离家出走,给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带来了很大困扰。

一、儿童逃学和离家出走的原因

    逃学和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具有相似的原因:

    学校或家庭环境无法满足孩子的期望。比如,教师的教学枯燥无味,班级管理赏罚不明,学生在班级中地位不高,受到同伴拒斥;或者家庭不和睦,父母管教过于严苛或过于放纵,缺乏家庭温暖等。

    学习上压力太大,感到有些承受不了,于是便以逃学的方式来回避压力。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成绩就不太好,家长不是想办法帮他赶上去,而是不断地给他加压,用奖惩制度来要求孩子,约束孩子。这就易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走上逃学之路。

    因贪玩而逃学。小孩子多比较活泼贪玩,如果遇到有趣的活动,或小朋友一怂恿,就很有可能忘乎所以地走出校园,痛痛快快地玩一场。

学校生活使孩子感到恐惧而逃学。现在,有的老师对孩子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而是用罚站、谈话、在同学面前严厉批评等教育方式对待孩子,这种做法易使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心理,并因此选择了逃学。

    害怕校园暴力。有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大同学的欺负、打骂,回家后又不敢告诉父母,只好用逃学来躲避某些同学的攻击。

    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的勾引和教唆。这是逃学行为中较难处理的一种,刚上小学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很差的,学校与社会,是纪律与自由、封闭与开放的强烈对比,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很容易受到诱惑而迷失方向,他们很有可能被几句好话、两本好看的书、一点儿好吃的零食引诱过去。

    也有一些学生对自身学习任务和目的缺乏认识,对自己学生的身份没有建立责任意识。

二、逃学和离家出走的教育矫治

    儿童逃学或离家出走不仅荒废学业,而且很可能因社会不良风气的诱导而误入歧途。因此,这种行为必须予以矫治。

1.了解原因

    儿童逃学或离家出走是一次具体的行为,背后必然有它具体的原因。比如,孩子逃学是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害怕受到惩罚,那么老师首先要允诺不会用诸如罚抄作业一百遍等方式来处罚他,让他回校。之后,仍要对其批评教育,使儿童明白上学既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做作业更是学生的天职,对于这样的责任学生不可逃脱。再如,儿童离家出走是为了要挟父母满足他某个不合理的愿望,父母也应先委婉地劝其回家,以可商量的方式缓和儿童的敌对情绪。但是,父母必须坚持原则,将拒绝满足这种要求的意见贯彻到底,因为这样的儿童并非真的想过独立的生活,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同时,父母要指明孩子行为的错误,并向他明确这样的手段完全不起作用。但是,对于因缺少家庭温暖或在学校中得不到关注而逃离的学生来说,教育的对策又有所不同。对逃学或离家出走的行为不能只“惩前”,不“毖后”,要在问清原因以后,注意引导孩子不再犯。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逃学现象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行为问题。无论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儿童的逃学行为,都说明儿童本身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所以、做家长的万万不可只看孩子逃学的现象,而无视孩子逃学的心理原因。

2.改变环境

    如果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充满吸引力,那么就不会有人想逃离了。因此,可以通过对些环境的改善,尽可能符合儿童合理的要求。学校要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估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向上的班风,增强集体每一份子的责任意识。父母也要为孩子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儿童与父母难于沟通,就会选择出走的方式来逃避问题,而溺爱型的家庭对儿童放任自流容易滋养他的不良习气。父母要管束儿童的行为,但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度。逃学或离家出走这类行为最可能发生在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身上,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膨胀,急切的想自主自己的生活。如果教育者限制太多,便会导致儿童冲破苑囿去追求一种自认为更自由的空间。因此,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教育者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对一些问题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或让孩子参与决策与他们有关的事情。

3.思想教育

    首先要增强儿童的责任感。儿童作为缔造班级体与家庭的一分子,对班级与家庭的维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者强调儿童对于班级和集体的作用,会使儿童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责任。要加强儿童对规范的认识。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儿童,往往不能理解学校新的规章制度,比如回答问题不举手,随意离开座位等等,这是他们特定的年龄转型与认识水平决定的。但随着儿童受教育时间的加长,认识水平的提高,会逐渐理解规范对个体的约束。无规矩何以成方圆?教育者应帮助儿童建立规范意识。同时,教育者要对儿童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帮助儿童抵制社会不良刺激的诱惑,要分清是非,建立正确的道德判断。

    一般情况下,家长在发现孩子逃学问题以后,往往顾不上考虑太多,先是气愤地训斥一顿,如果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就会“动用武力”来教育孩子。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使孩子改掉逃学的缺点,反而易把孩子推向堕落的深渊。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逃学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很接,便易使孩子因怕被打而撒谎,编出一些理由来搪塞家长。再者,如果家长揍得太重了,就会给那些不良分子以可乘之机,使孩子更快地向那些人靠拢,这样做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北京家教会常务理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钱志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