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
女儿3岁多了,到幼儿园将近三个月了,但非常不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害怕,孤僻,焦虑;天天抱着一个布娃娃,抱着睡觉,怕它离去。一被拿走,就哭闹。躲避人群或生人,不合群,在小朋友的集体活动中常呆在一旁观看,对其他小同伴的友好表示反应淡漠;言语少,与老师交流时多用手势与动作表达。对老师的询问不理睬。很自卑胆小,自信心不强,而且特别在意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讥笑,常常哭泣。请问专家这是什么原因,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
专家回复:
家长您好:
您的孩子现在主要表现是一种退缩行为,但还不能称之为心理疾病症候,但却反映出儿童在早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偏常现象。退缩(withdrawal)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玩等等。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中提出的相应分类术语是儿童社交敏感性障碍,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达到异常程度。多见于5-7岁的儿童。
一、儿童退缩的原因
一个正常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了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会对所处的环境逐渐适应,并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很难适应新环境。儿童是在与人交往中发育成长的,他们的行为习惯、情绪性格的发展都是通过社会的各种渠道如亲子、同伴关系来传递。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亲子间的依恋与分离焦虑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中心内容。如果依恋未能形成,且焦虑体验过多,就会逐步发生一系列社会性退缩行为。儿童的社会性退缩有其生物、心理与社会的原因,如先天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早期不良生活经历,电视等传播媒介的负性影响,以及现代社会人际淡漠的榜样作用等。其中,父母与教师的不良教养方式影响最大。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家庭的稳定性下降,父母离异,非婚生儿童、单亲儿童大量增加,孩子成了牺牲品。如果在早期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亲情淡漠的阴影,产生对人与社会的偏见。家长的过份管教,过于迁就,过于溺爱,要求过高或者得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很儿童造成这种结果。
许多儿童在家尚能和父母愉快相处,但到幼儿园和学校就表现得过分退缩,其中原因,与教师的惩罚有关,“好的惩罚”应该有针对性,比如对一个好动、外向的儿童,进行适当的批评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一个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退缩儿进行严厉批评,其副作用无疑会大于正作用,更会强化儿童的退缩行为;有人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尽量让其多发言,活动时尽量让他处在活动的中心,但事与愿违,这样做往往加重了退缩儿的焦虑情绪,因为退缩儿只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普通”的小朋友,而不是引人注目的“明星”,希望成为集体的一员,而不是“领队”。
二、退缩儿教育矫治
对退缩儿的教育矫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和学校方方面面。
要满足退缩儿的心理需要,不仅要顾及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给孩子以爱心与信任。比如,通过哺乳、与孩子一起玩耍、散步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依恋形成。不少父母与孩子接触少,或是把孩子丢给老一辈照看,这样孩子依靠父母的需求不能及时满足,都会影响亲子关系,为以后的社会性发展留下隐患。
教师对刚入园、入校的儿童应富有爱心,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注意满足他们安全感和自尊心等需要。比如,多用表扬的方法,说话亲切和蔼,对性格内向的儿童,要耐心鼓励,批评要慎重,使他们感到幼儿园、学校如同家里,自在而愉快,退缩儿需要温暖、友爱。
具有民主气氛的心理环境,无论是在家庭、幼儿园和学校,都应努力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家长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
要利用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帮助退缩儿建立自信心,培养独立性。比如,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做坏不责备,经得起失败与挫折,做个勇敢的孩子,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
家长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相信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要利用游戏,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如让同伴之间相互自我介绍,通过过家家进行一定的角色对话,师生一起来跳团结舞,相互学习礼貌用语。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邻居小朋友交往的时间与空间。
要及时肯定退缩儿的每一点进步。家长应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家庭、幼儿园和学校要相互配合,退缩儿的教育矫治是否取得成功,有赖于父母与教师的紧密合作。如果幼儿园学校要求一套,而家里又是另一套,会使孩子行为多变,无所适从,即使施加再多的教育矫治,也是事倍功半。
对那些因精神、神经疾病导致行为退缩的儿童,父母与教师要达成共识,尽早送其到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钱志亮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