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背对背才能说出心里话

(2007-07-19 23:31:08)
标签:

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分类: “每天十分钟”家教杂志
 

    四月二十八日,庄胜崇光,香港名师伍建馨,亲子温馨工作坊。精彩的讲解,互动的内容,热烈的场面。家长与孩子在歌中拥抱,在游戏后握手。

一场两个小时左右的活动,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受到很多教育。活动是有意义的,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

    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家长与孩子互相躲藏着各写下三个希望,孩子希望家长如何如何,家长希望孩子怎样怎样。家长与孩子真得是互相谁也不想不让谁看到,在纸上写下了自己想说话。或者低下头几乎盖住了纸,或者用胳膊肘儿挡着,尤其是孩子们,能够看得出来,真的是不想让家长看到,自己写的是什么。

    当卷子收上来以后,伍老师分别念起来家长与孩子各自的希望,有的孩子希望家长“少些唠叨”,“多给自己买点书”等等。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再努力一些”,“好好学习”等等。

    念到有些十分有意思的内容时,全场都充满了笑声,可以看得出来,无论是写的什么内容,每个孩子与家长都是非常宽容地接受了。

    但我站在场外,却有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为什么?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与孩子需要背对背才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呢?而且还不是说出来,而是写下来。其实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的家长与孩子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为什么当面的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呢?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家长不理解自己。而这样的话也同样是家长的感受。

    有一个词叫作“代沟”。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同时代与经历,自然会使年纪有较大差距的人对各种事情产生不同的理解,对各种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代表着对于许多事情与问题无法进行沟通。

沟通是什么,不是要对一个问题产生结论,不是要对一件事情确定一个看法。沟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交流不是说服,交流就是交流,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沟通的重点在于什么,在于倾听,在于理解。倾听对方的看法,倾听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看法,理解对方的感受,这才是沟通。

    但现在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家长也孩子的沟通并非一种平等的交流与倾听。家长会觉得对孩子主要是说教,而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自然会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一个低的层面,这样沟通本身的参与者不是平等的地位,沟通也就不是真正的沟通了。

    其实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仅仅是一种观念问题。作为父母,虽然养育孩子,付出巨大,但并不代表着你在与孩子交流时就具有了特权,而且你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也不可能永远不过时,或者可以原封不动地复制地孩子身上。而作为一个孩子,首先你应该尊重家长,但这种尊重是一种情感上的尊重,孩子应该在语气、态度、神情各方面都去尊重家长,但对于沟通的问题,你应该拥有自己的主见,如果你害怕家长不同意你的观点,或者会生气,就不去表达,那沟通也就不是沟通了。

    真的不难,无论是谁,我们都应该遵循基本的沟通规则,尊重、真诚。尊重,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与要尊重孩子。真诚,父母对孩子真诚,孩子对父母真诚。没有尊重与真诚,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

    北京市妇联与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开展了“每天十分钟——家庭教育行动”,提倡家长每天都能拿出一些时间给孩子,同样孩子也需要拿出一些时间给家长。但看起来,应该还加上一句,就是每天拿出一些时间,但更重要是就是每天都要拿出一份尊重、一份真诚。

    这样我们就不必再背对着背去写下自己想说的话了。未经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心心大院课题组许可,禁止转载!

 

(未经博主授权许可,禁止任何个人任何组织擅自转载或使用博客中的任何文字及部分图片。一经发现后果自负!如需转载请与博主联系,电话:677349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