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能大器晚成,缘于童心不泯
——序王俐才儿童诗集《不怕冷的风筝》
杨通
俐才是我巴州区三江镇的老乡,也是我天马山杨家的女婿,他妻子是我隔房堂妹,所以我俩是亲戚、是兄弟。1996年,他从三江初级中学校长的位置上辞职下来,乘着三江河水逆流而上,“漂”进巴中城里,先是在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打工,随后再次进入体制内,先在巴中市(县级)文教局工作,之后文化教育分“家”,任巴中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局党组成员,期间还兼任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馆长,2013年,主动申请到恩阳新区工作,然后在巴中市恩阳区教育科技体育局提前退休。
俐才因是教师出身,且平时喜读书、好学习,所以文化修养颇高,艺术细胞丰富,文学情愫浓郁。业余爱好广泛,摄影、书法、写作,等等,样样皆不逊色且成绩显著。比如:摄影,是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巴州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书法,是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至今尚任巴中市巴州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写作,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恩阳区作家协会主席……
说到写作,最先令我赏识的,其实是俐才的散文,我接触到的他的第一篇散文,是2001年我为其发表在《巴中广播电视报》副刊上的《逸鹤君请客》。俐才在写散文的同时,还涉猎小说创作,逐渐地,在我们市区内的《巴中文学》《巴中广播电视报》《巴中日报》《巴中晚报》《巴中文史》《巴州文化》等报刊杂志上,常常会读到俐才的作品,迄今,他的名字,在巴中文学艺术界可谓“家喻户晓”了。关于写诗,
俐才实属半路出家,或者说是大器晚成。也许他爱诗写诗已多年,只是一直未出手示人,比如他早年(1991年1月7日)就在《中学生学习报》发表过一首题为《粉笔》的诗。说实话,我的潜意识里,俐才的长处是写散文,写诗是他的“短板”,因为人到中年之后,缺少年轻人的激情,“灵感”似乎已不在,而俐才却是个“犟拐拐”,硬是要“铤而走险”,坚持写了下来,且多以像模像样的组诗变成铅字而令人称赞。更有甚者,当他把这本儿童诗集《不怕冷的风筝》的书稿交给我时,我着实有些诧异——俐才居然进一步用“童心不泯”证明了他自己的“大器晚成”。
按照俐才自己的说法,他爱上诗歌,缘于“原点”。九年前,他从恩阳新区提前退休,刚好知天命之年,自谋职业开办“尚饮茶坊”(之前,俐才也开过一段时间的茶楼,2007年,我们原点诗社“首届端午诗会”就是在他的茶楼里举办的,当时还邀请了星星诗刊社的熊焱、李拜天、巴中籍诗人马嘶参加了诗会,很隆重),“原点”常在那里开展诗歌沙龙活动。俐才一边端茶递水为沙龙服务,一边闲听沙龙的诗歌创作交流、讲座,经过耳濡目染、“偷师学艺”,居然听出了一些诗歌写作的门道。一次,他递给我一组习作,里面有这样的诗句:筏上的纤藤/蔓延到回龙山腰/从纤藤上跑下来一群娃娃/稚嫩的读书声把寺里的菩萨读醒(《白水寺》)。我眼前一亮,当即点了赞,并将其在《巴中文学》上刊发了。从此,他就像受到表扬的孩子,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改变了我多年来认为年龄大了不适合写诗的观点。
慢慢地,王俐才又开始爱上了儿童诗,并进入实践之中,一首接一首,感觉越来越不错,常在大小报刊上发表,《四川文学》2019年第6期推出过他的儿童诗小辑。这皆源于生活的积累,俐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常和孩子们打交道,后来他常说,当年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咿呀妙语给了他诗歌创作很多启迪。如:太阳从东边照过来/把国旗的影子拉长/把我们的影子拉长/就像操场上忽然长出了一片森林/我们奔跑,欢呼,跳跃/就像森林高举国旗/在神州大地上呼啸前进(《欢呼的影子》)。日出东方,金光四射,孩子们迎着朝阳,在校园里尽情玩耍,影子像一片森林,在神州大地上姿肆蓊郁,新奇鲜活的意象,写出了校园快乐欢腾的情景。还有像《班主任》《粉笔》等,赞扬了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山路》《爸爸不会说话》则道出了孩子们捧着录取通知书的喜悦心情。《抽烟的女学生》则是发现孩子们盲目跟风的行为,规劝其要及早改正不良习气等等,都是直接来源于学校生活的题材。
当然,王俐才不仅仅只是写学校生活,他的视野开阔,笔触深入到了人世间的各个角落。他像一个稚气未脱的探秘者,时时刻刻都在探寻世界:夏日,正午,阳光很胖,很胖/把行人挤到了街两旁/夏日,正午,阳光很胖,很胖/把漫山遍野的树木压弯了腰/夏日,正午,阳光很胖,很胖/吓得知了吱呀呀地叫/夏日,正午,阳光很胖,很胖/它把满世界的风都装进了肚子里(《胖胖的阳光》)。夏日正午的阳光为什么忽然发胖?原来它把“满世界的风都装进了肚子里”,想象丰富而有趣。就这样,俐才带着孩子般无尽的好奇,把视角伸入到云朵、雷雨、彩虹、雪花等各个层面,描摹出了一个奇奇妙妙的大千世界。
何为儿童诗?“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作者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儿童诗具有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童趣、意境优美的特点”(引自网络)。之前,我一直认为,成年人写儿童诗是一种冒险,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如何写好儿童诗?《诗歌月刊》主编李云在一则诗评中说,要用儿童的心理和目光,进行“另一种真实”的诗家表达;“写诗必须使用自己孩提时期的语言,对一个人来说,最觉亲切的诗是十岁以前说的语言写成的”(塞亚·柏林);“因此,童年便是我们认识一个地区的最佳途径,实际上,只有童年才谈得上家乡”(
罗兰·巴特);“精神生活结构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产生于童年早期”(阿德勒)……他们都反复强调儿童视角和儿童心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俐才为儿童写的诗情感饱满,童心活跃,洋溢着盎然的天真情趣:向日葵一天天长高/小脑袋在风中摇摇摆摆/仿佛在哼唱一首幸福的童谣//向日葵开花了/太阳一出来,她们迎上去/表演葵花朵朵向太阳的舞蹈/奶奶站在葵花中间/脸上满是金色笑容/她是这曲舞蹈的领舞人(《奶奶爱种向日葵》),满园向日葵,在俐才眼里就是一群可爱的娃娃,她们唱歌、跳舞,她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因为她们有一位热爱生活的奶奶,带领她们一起快乐,多么美妙的意境,一个快乐幸福的时代自然而然地流淌在诗行之中。
俐才用“儿童心理”,关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有“头发开花的爷爷”,有“春天的姐妹”等,反映了扶贫攻坚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剃光头的妈妈,战疫的爷爷,反映了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全国人民一条心共同抗疫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还有爱打补丁的外公、背二哥的爸爸、爱戴野花的女孩等等,写了生活中各个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的可敬、可爱。俐才以“儿童视角”,还观察到了环境污染问题:是什么原因惹怒了天庭/莫不是水泥厂那高高的烟囱/天天都冒着黑烟/就像一挺瞄准天空的大炮(《雷阵雨》节选),用诗歌呼吁人类要保护好共同的家园。俐才生活在基层,常和基层百姓打交道,如《在风雪中奔走的汪奶奶》,关注的是拐卖儿童问题。还有留守儿童问题:风筝飞得高高的/就可以看到爸爸妈妈/从路的那一头往家里赶的身影(《不怕冷的风筝》节选),等等。
一个人的一生,成熟,智慧,童心,不可或缺,怀有童心尤为重要。曾经读到过这样的文字: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心”。“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希望俐才的诗意童心里“世界”与“孩子”永远都不会老!基于此,我认为俐才这本儿童诗(为儿童写的诗),成熟、智慧、童心皆俱,值得一读。
最后,希望俐才在今后的诗歌(儿童诗)写作中,需要更加明白和注意的是:情感是文字的润滑剂、是诗歌常青的生命,所写内容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艺术源于生活,要写自己熟悉的事物,不要为了表达而强拼硬凑;加强形象思维的练习,丰富想象,用活意象,塑美意境;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用尽量优秀的语言呈现优美的意境;一首诗写出来后,不要急于求成,要反复修改、锤炼,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祝俐才童心不泯,诗心不老,写岀更多更优秀的诗歌作品。
是为序。
2022.4.巴中逸鹤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