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论语》(毓云大师授课,许仁图记录整理)已经读到《宪问》。越发的能感受到孔子其人,真的是活生生的人,这是读书的妙处。
《宪问》篇,有两章,记载的是他人批评孔子事件,谁批评的?是怎样批评的?孔子又怎样应答?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吧:“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栖栖遑遑,神色不宁?莫不是用口才游说时君?孔子说:我不敢以口才游说,而是这个时代固陋积弊太多了。)
简短的对话,却很有画面感。
微生亩是何许人?当时鲁国的一个隐士,一般隐士,都是有才华,却不想被朝廷所用之人。为何不想被用?可能和孔子一样,认为礼崩乐坏,名不正言不顺,也可能是性格使然,就是不想出世。当然,真正的原因,不得而知。
可是这个微生亩,竟然和孔子面谈,而且当面反问,赤裸裸的批评。孔子去游说他出世?孔子知道他的德行,拜见他?也不得而知,知道的就是,孔子不受待见,被微生亩批评了,说他是佞人,这可了不得了,孔子最不喜佞这个字,他曾经骂子路:“是故恶乎佞者”。
然而,微生亩毫不客气地说孔子也是佞人,也是用口才游说时君。
可是孔子太难了,不说,不游说,怎么能把自己的理念表达出来,怎么才能让时君接受并改变呢?事实上游说了,也没起啥作用。
孔子周游列国时,他想见一些遁世之人,如楚狂、荷蓧丈人、长沮、桀溺等,都是讥讽孔子,并不与他对话,微生亩还和他对话,即使是批评,也难能可贵了。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是有心事的人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果然啊,他只见其末,不知大本,很难和他说明白了。”)
一个背着筐的路人,竟然也可以批评孔子,而且句句扎心。
硁硁,孔子用来形容小人。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硁硁然,可以理解成石头的撞击声,比喻固执如小顽石。孔子高于君子,乃圣人,可是这个背筐路人,竟然说孔子“硁硁乎”,有点意思。
“莫己知也”,也是孔子经常教诲弟子的话。“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知己,求为可知也”(《里仁》)。有才干不被上位之人所知,就不能被用,不能某其位,不能实现理想,这同样也是孔子遇到的问题,所以在他击磬的时候,就把情绪表达在里面了,可见这个荷蒉之人,真的是知音啊!
据说《诗经》是孔子整理的,这个荷蒉路过之人,又引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来劝告孔子,水深就直接趟过去,水浅就绾绾裤腿子吧,哈哈,这句更有趣。孔子一向主张审时度势,知进退,可是在荷蒉之人这里,就变成了不知深浅。
孔子怎么应答的呢?其实这位荷蒉之人,应该说过就走了,并没有面见孔子,所以孔子自然也无法回答,只能在听到别人转述之后,自言自语:他是我的知音,也懂诗,可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又不能和他解释明白啊,宝宝心里苦啊!
今天在河南的卫辉市南,有“孔子击磬处”石碑一方,是乾隆御笔,背面有诗一首:荷蒉人过识有心,既讥揭浅厉于深。知其一未知其二,玉振金声冠古今。
多伟大的人,都会有苦闷,有难处,也都会被人批评,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能免俗。
当今流行一句话:我不是人民币,不能让所有人喜欢我。很有道理,所以,摆正心态,把该做的,能做的,尽量做好就好了,别在意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