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

标签:
刘墉橘子我不是教你诈育儿 |
分类: 闲言碎语 |
上周末,在当当买的《我不是教你诈》到货了,迫不及待的打开,刘墉的书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很喜欢刘墉,是因为他的书总能写到心里,引起我的共鸣。大概好的作家就是这样吧,能把你心里有,却又不好表达的想法轻而易举地写出来,让你找到了好朋友的感觉。
四本,32开,每本225页左右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页面,空白多,字很少
每一章前面都有几乎完全空白的页面
这是最满的两页了,但是看得出来,不单单上下空白大,左右的空白也不小,整个有字的部分,和64开差不多,是不是有点“诈”
书是不错的,但是特别佩服刘墉的这套书的排版。看书的时候,有一种刘墉很“诈”的感觉。毫不夸张的说,一页纸只有半篇字,甚至只有几个字,刘墉是画家的缘故吗?书也大片的留白。如果用正常的排版,两本书就可以放下四本的内容,还要比现在的两本薄很多。在我看来,刘墉把白纸卖出了他写的文章的价钱,真是高明。
女儿看后,也大呼,他的书怎么能这样?我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吧,刘墉老师说,如果一本好书,你看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感想,就想及时写下来,可是那样就还要找本子来记录,比较麻烦,现在好了,你只要看书的时候,手里拿着笔,随时看随时记录,还省下了笔记本,多便宜的事呀!”
不过书还是要凭借内容来卖的,内容不好,自然不会让人阅读。大概刘墉老师就是看重了这点,才大胆的把白纸加进来,一起卖钱的吧。
书的内容实在是好。女儿看我看的津津有味,也凑过来看,当她看了前言,说是给初入社会的成年人的书,问我可不可以看,我说可以,当然可以。女儿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一本,可见书的内容有多么少,有多吸引人。女儿看后有很多感概,我也和女儿好好沟通了一下。我想对于刚刚上初中的女儿来说,这样的书是必须看的,也应该是多看,反复的看,这样才知道,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诈”,我们怎么回避这些“诈”。
上个月,我为了省钱,和老公一起去批发市场批发水果,想买些橘子。在批发市场里,橘子都堆成了山,我们一下子对好坏失去了判断力。那老板一个劲儿地推销他的小橘子,他说小橘子好,还贵,看看大多数都是大橘子,只有几箱小橘子,下不了决心,老板又说可以给我和大橘子一样的价钱,我和老公就选择了那箱小橘子。回到家后,发现小橘子并没有商家说的甜,反而感觉更酸。不禁仔细思考起来:小橘子会不会真的贵呢?当然不会,贵不贵都是他说的,他去南方买橘子的时候,会单独买几箱小而贵的小橘子吗?说不定那几箱小的,还是橘农送给他的添头,要不怎么一整车都是大橘子,唯独这几箱小呢?想到这,我想我们是上当了。因为这几箱小橘子,和他的整车的橘子格格不入,如果去他那里批发量大的人,买几箱或者十几箱的客户,肯定要选品相一样的,所以这小的一定不好卖,他为什么极力推销给我呢,因为我就买一箱,所以他就说贵,还便宜卖给我我之类的,迷惑我,让我上当。我果真上当了。那箱橘子买回来,酸的没法吃,无奈只好天天打橘子汁,还要加上一匙糖。
我的这个故事,和他讲述的一样,他书中说有一个卖椰子的向他推销椰子的时候,总是说放的时间越久就越好喝,他还把这个高招推荐给了他的同学们,直到有一天,他吃了已经腐烂的椰子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卖椰子的那样说,不过就是想把他卖不出去的卖给他,他竟然还帮那人推销,估计每次他按照那人的推荐买了之后,那人都会笑他傻瓜,这可真是人家把你卖了,你还帮人家数钱。
我们是不是在商家的极力推销之下,会失去起码的判断力呢?我想我经常会,尤其面对那些自己不懂的东西,现在所谓的概念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新鲜玩意也就更多。昨天好朋友和我聊天说,买了一台新电视,3D的,46寸的,一万三,我不能说她上当,但是如果是我买的话,肯定不会买。没有3D信号,要3D电视干什么?买一个没有用的功能,花那么多钱,是不是被商家忽悠了呢?好多年前,邻居买电视,说是买的是数字电视,比普通的要贵出一倍,可是等有了机顶盒,发现所谓的数字电视和普通电视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他家的电视一直老到没等到数字信号就坏掉了,那多一倍的价钱是不是白花了?现在一台46的电视,比同学买的那台要便宜一半都不止,那多花的钱有什么用呢?当然我同学大概是有钱的主,甘愿为没有用的东西买单,这大概也是有钱人的心理,所以不宰你宰谁?
我花钱买了刘老师的这套空白多于文字的书,也有被“诈”了感觉,但是我还是在这里说他的好,感觉也是被他卖掉还有帮他数钱,刘墉老师真是高明呀!
看了刘墉的书,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检讨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