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责莫言热是不是一种悲哀
(2012-10-19 07:48:59)
标签:
杂谈文化 |
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有人急匆匆跳出来斥责莫言热,嘲笑高密要改称“红高粱市”,借口莫言的老家说是要斥资千万种万亩红高粱,高密准备投资巨款打造旅游带,把莫言的小说脱销作品编入教材等视为亢奋,好像莫言热动了谁的奶酪一样。
我们不知道作者的用心是真的看莫言热不顺眼还是单纯的为了上一篇稿子,甚至是当真对中国文学有那么一点儿关心。初看之下仿佛是给莫言热泼一点儿冷水,叫人们冷静一下,但所起的作用却不是正面的,呼吁人们也要冷静对待作者的观点。
可以有一万个理由去反对莫言的老家大面积种植红高粱,却不能急匆匆跳出来反对莫言热。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徐迟一篇《哥德巴赫猜想》不知道曾经令多少青少年热爱上了数学,只记得那时候的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无比高涨;还记得当许海峰第一次站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人热血沸腾,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奥运热,从而也带动了体育热。尽管不能拿诺贝尔文学奖和奥运金牌作比较,但中国人都知道,如果说中国人的第一块奥运金牌有着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的意味,那么,中国籍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也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没文化没思想的国度呢?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文学也开始走向世界了呢?许海峰的第一块金牌叫我们热血沸腾,莫言的诺贝尔奖同样也使得许多中国人热血沸腾,除非有些人已经麻木。
热没有什么不对,麻木才是可怕的。我们看到了许多并不从事文学甚至也不关心文学的人同样为莫言的奖激动,我们也看到了全国为莫言获奖高兴的人占了大多数,这说明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血民族,也说明人们都知道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是多么重要。莫言“热”了,可能带来的结果是文化也就热了,文学也就热了;莫言“热”了,带来的结果或许是孩子们在语文的学习上有了偶像,有了动力;莫言“热”了,带来的结果还或许是读文学作品的人多了,塌下下写作的人多了,试问,这有什么不好呢?用得着去急匆匆反对去嘲笑吗?
绝对不应该把莫言热看做一种亢奋,而应该看做一种心态,一种人们对文化回归的心态,我们能够包容“超女”热,包容“非诚”热,包容许许多多的这个热那个热,为什么不能包容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益的莫言热呢?
当然,在热的同时很可能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类似花巨款种植红高粱,类似打造莫言旅游带。但是我们不能吹毛求疵的加以冷嘲热讽,而应该引导和鼓励,因为这些毕竟都是设想。试问,面对商机和前景,如果连设想都没有,那还不是真正的麻木了吗?
我们不怕热,怕的是麻木。一个麻木的民族才是当真可怕的,是一种悲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