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的风格中彰显时代的乡土特色
(2022-04-29 17:13:46)
标签:
平实时代乡土特色深秋上弦月 |
分类: 论文 |
平实的风格中彰显时代的乡土特色
——读孟文治长篇小说《深秋的上弦月》
江油本土作家孟文治先生的长篇小说《深秋的上弦月》,最近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上市,并由专业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签约推出。在短短的时间内,这部小说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众多好评。该书以近四十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几位年轻人工作、生活和爱情的故事。
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变迁为背景,选取作者所熟悉的故乡江油的特殊地域环境,把远离县城的工矿企业作为创作的中心场景,以此为纽带紧紧地把乡村和城镇有机地聚合。通过人物的场景转换,多角度、多层面地为我们呈现出那个特殊时代的农村、工矿、城镇方方面面的景象。从而让读者深切地感爱到那个时代脉搏的跳动,同时小说里那股浓烈的乡土气息也扑面而来。
小说既有对农村风土人情的展现,也有对百姓风俗习惯的描述,还有对工矿子弟学校众多人物工作、生活状况以及思维、观念转变过程的书写和回顾。由于作者孟文治生于斯,长于斯,还曾在家乡当过民办教师、乡公安员、乡文化专干,后又下海经商。对于故乡本土江油的热爱和熟悉,使他具备了许多得天独厚创作条件和资源。在这部小说中,孟文治充分调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利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畅快淋漓地进行书写,这本书具有的流畅感使人在阅读时并不感觉作者在表述上的滞涩。
创作以本乡本土为素材的小说,他就特别得心应手,情感也十分饱满。小说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情感心理为基调。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准确的描述,细致的刻画,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小说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使《深秋的上弦月》成为了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地深入展开,作者平实地叙述构织的故事愈来愈感人。表达上不玩花样,不装腔,不作势,使这部小说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读者一次次感动小说人物爱情上的悲欢离合,感染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主人公老蜡人生命运的进退沉浮心动和唏嘘!他们心路历程情感的萌发和爱情的波折一次次触动读者的泪眼。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读罢令人感慨良多,久久地沉浸于小说书写的人物命运的情景之中。让人对那个改革变迁的时代有一个质感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展现出时代变迁过程中多个场景的历史风貌和时代特色。
作家孟文治兴趣爱好广泛,诗词歌赋、书法篆刻、厨艺烹饪、体育棋类等方面多有涉猎,特别是书法和文学,他更是情有独钟,功力较深。所以小说中在这些方面的描写和叙述他就十分在行,与此有关的内容段落也特显顺畅。他借小说中的主人公蜡言恭在多个场合为我们展示出精彩的书法技艺,让人受益匪浅。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许多都有原型可考,虚实结合也比较合理。每一个人物都似乎有来历,但又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人。作者通过筛选写进作品中的人和事,只有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能显示社会生活本质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才是艺术真实。也只有做到艺术真实才能称其为小说。孟文治基本做到了这一点。他笔下人物性格的形成都是与其社会时代背景、家庭出生环境、成长经历、学养见识等等有关。
作者选取了那些烂熟于心的素材。写到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条道路,甚至房舍院坝、田埂庄稼,一片树林,作者都能把握这一方水土的特色。对于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人文、山川、河流,甚至当时的道路交通、生活方式、物品的价格,孟文治都做足了功课,有所研究。这避免了在创作中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比如像那时的烟酒,雪竹、柳浪春在绵阳江油一带就很盛行,小说在表达中也绝对不会把价格搞错。书中“锅子坝”的老腊肉、豆腐干、老鹰茶也是江油北部山区雁门坝一带的特产。作者对那时厂矿的班车的运行、食堂的特色、单身宿舍的状况,作者的叙述和描写也是绘声绘色的。乡亲们在待人接物、婚丧嫁娶、春节习俗等等方面,都是江油农村的特色,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但小说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对时代变迁背景下人物思想观念的心理变化挖掘不深,表现不足。没有真正写出那个时代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其二,在男女情爱或者爱情的因果上,情节故事在推演上,有时显得还不自然,给人有突兀之感。其三,从作品要表现的主题内容看,四十万字的篇幅,使小说在一些章节上显得有些拖沓、冗长,留下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很小,就是有些地方填得过满,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热情。小说也应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2021年3月21日写于江油涪滨花园清溪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