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 沈约《四声谱》
陈宗显
唐以前,平仄理论,和格律诗平仄谱已经基本形成。后梁沈约(公元441~513)著有《四声谱》。绝句四句格谱的形成,一些大师都说先以某一句为首句,按“对、粘、对”排出后三句。但这只适合首句为仄收句式。平收句式,首句与第二句,既不是“对”,也不是“粘”。
五言平仄谱,源自四言谱“仄仄平平”,末尾加个“仄”,“平仄相间”,即成为五言第一句“仄仄平平仄”。这四句最初是“全反对”关系,即:
仄仄平平仄
如: 红豆生南国,
平平仄仄平
春来发几枝。
仄仄平平仄
愿君多采撷,
平平仄仄平
此物最相思
1.第一首仄起仄收五言绝句平仄谱的形成
上面这个平仄谱两两重复,后来,欲改成“对、同、对”
,又觉不合适,于是又把第三句“平平仄仄平”的尾字“平”和第3字的“仄”平仄互换(第4字是节奏点,不能和末尾互换),就叫“相粘”。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平仄相反——相反对。这既解决了第二、四句押韵,又形成了绝句四句相异的平仄格式(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后两句,是依“对、粘、对”关系推导出来的,根本不是中插“平”,中插“仄”,前加“平”,前加“仄”而得之。
这样的诗,诵读起来,特别有音乐美。到了唐代,按其平仄谱作诗的人越来越多。遂产生了盛唐时期的格律诗文化。
2.平起仄收五言绝句平仄谱的形成
上面的四句诗谱,上下两联颠倒,也符合“对、粘、对”规律,于是就产生了第二个五言律诗谱(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第三句与第二句,倒数第1
、第3 字平仄互换,也是“粘”的关系。把这两个诗谱,复制,四句变八句,就形成“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两个五言律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七言诗的平仄谱形成
上述两个五言绝句和两个五言律诗诗谱,句首“平平”的,前加“仄仄”;“仄仄”的,前加“平平”,即又形成四个七言诗平仄谱(略)。
4.首句入韵(平收)五、七言诗谱的形成
将上述八个诗谱的首句,倒数第1、第3两字“平、仄”互换,即形成首句入韵的八个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平仄格谱(略)。
一共16个格谱全部形成。
仄韵诗谱,以同样方法,由“平平仄仄平”开始,然后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依然可以推出,全部16个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