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崔颢(?—754年)登临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触景生情,脱口而成诗。《黄鹤楼》诗虽不谐律,但音节浏亮顺口,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成为古今诗界所推崇的最佳珍品。传说李白(701—762)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叹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可是,某些诗家,在评此诗时,常常颇有微词,但又不敢否定诗仙李白的定论。于是就把《黄鹤楼》打入“古风式七律”,或者叫“拗体律诗”。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黄鹤楼》的上下格局,就会发现,《黄鹤楼》确是一首符合拗救规则的合格变体律诗(2大拗全救,7小拗4救,共6处)。
诗句的上方,是平起仄收七律《黄鹤楼》应尊的标准格谱;下方是崔颢这首诗的实际格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标准格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际格谱)
(!为今平古仄声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标准格谱)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际格谱)
1.诗中有两处大拗
①第一句第6字仄声“鹤”,以下句第5字平声“黄”救;
②第三句第4字仄声“去”,以下句“千”平救。
2.小拗有7处
拗救的有4处:
①第三句第1字“黄”平声拗,下句以第1字“白”仄声救;
②第三句第3字“一”入声仄拗,对句以第3字“千”平救,还救了入声字“白”造成的局部孤平。
③第三句第5字“不”仄拗,对句以第5字“空”平救;
④第五句第5字“汉”仄拗,对句以第5字“鹦”平救。
未拗救的有3处
第一句第1字“昔”仄拗;第六句第1字“芳”平拗;第八句第3字“江”平拗。
3.“三平脚”在第四句——“空悠悠”。但“空”上平声,“悠悠”是下平声。允许。
4.“三仄脚”在第三句——“不复返”。但“不、复”是去声,“返”是上声。允许。
5. “孤平”在仄脚句式中,允许出现。还允许全“仄”。
6.第一句的“乘”字,唐代是平仄两读音,在这里读去声(chèng),符合标准平仄格谱。
7.该诗多有重字。“黄鹤”3
次,“空、人、去”各 2 次。但读起来,没有不爽感觉。以致李白,包括近代的鲁迅都有仿作。
8.对仗
①“黄鹤一去不复返”与“白云千载空悠悠”,前四字工对,后三字欠妥;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绝对工对,佳对。
律诗,除了第二字(代表起、对、粘),收尾字(代表韵脚、句脚),其余位置都可以通融变化。“律诗拗而能救,就不是病”(王力语)。
综上分析,崔颢的《黄鹤楼》不像一些诗家所曲解的那么多毛病。它是一首符合拗救规则的绝妙好诗。《黄鹤楼》不愧领历代诗家的高度评价
——“天下第一律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