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几千年前,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100个氏族的人统称为“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属于统治阶级,包括王族、诸盏族和百工三个等级,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了“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世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