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古时候人们十分重视历法的制定。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早在秦汉以前,就有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六种历法。以后每个朝代屡经变革,种类要在百种以上。但按其定历的依据来分,主要有三种: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历。1912年以后,我国开始使用太阳历,而广大农村则兼用古老的阴阳历,变称农历。据说这是根据公元前2205年夏后氏颁发的历法演变而来的,通称夏历。
经过人们长期有按劳运实践总结,开始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完整,就有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了。
为了便于民间安排生产和生活,一千多年前就出现了记载各个节气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书,称为时宪书或通书,也就是历书。萌芽状态的历书是用毛笔缮写的,裱成轴。到了唐宋年间,每岁除夕,皇帝就把新历书赐给文武百官。受赐的臣子受宠若惊,还要上表称谢皇恩。由于是皇帝颁历,所以至今人们还传有“皇历”之说。
旧时的历书,在内容上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被涂上了深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渗入了若干“择吉算命”、“关煞禁忌”之类骗人的货色。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历书的出版和发行工作,在内容上一改旧貌,紧紧结合生产活动,其中有农业科技知识、楹联、常见病疗法、烹调营养等等,深受人们欢迎。
古代历书
现代日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