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些方言中,都把“犹”说成“牛”,把“豫”说成“鱼”。
两千多年前,中国汉字由孔夫子统一规范。他有三千弟子,专门负责把规范化的字传向民间。孔夫子没日没夜地写呀、划呀,每写一个,弟子们就立即传向各地。经过三年零六个月的辛勤努力,孔夫子写的字无法用数字来统计了,有人说有三担六斗小米的颗数那么多。长年累月地操劳,孔夫子十分困倦。一天,他写着写着,伏在书案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雷声把他惊醒,孔夫子又打起精神伏案写字。他想:弟子们为我传了这么多字,大概也会根据字形分辩字音了。于是提笔定下了“牛”“鱼”两字,叫了一声:“鱼、牛”--弟子们连忙把字接过去。可是这一次写的是两个字,先生说有说哪个是“牛”,哪个是“鱼”。这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谁也拿不定主意,又不好再去问先生,只好根据先行念字的顺序,把“鱼”字认成“牛”,把“牛”字认成了“鱼”。又怕拿不准,这两个字传向民间的时候,弟子们总是说“牛鱼不决”。
后来,人们把拿不定主意时的情形都说成“牛鱼不决”。“犹豫不决”据说是根据“牛鱼不决”的字音变化而来的。
孔夫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