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

(2011-03-03 15:26:08)
标签:

节日节气

文化

分类: 寻根探源

    “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该书以阳爻为九,把九列为阳数,重阳节的月和日恰逢双九为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有“集重阳人帝宫兮”的诗句,说明重阳节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风俗很多,如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重阳登高,最早见于梁代吴钧《续齐谐纪》一书。大意是,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剌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以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

    历代诗人骚客对重阳节的登高、饮酒等写过不少激动人心的诗词。曹丕有“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之句。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师诗》:“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天边树若齐,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