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就业复苏是怎么回事

标签:
财经 |
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
通常情况下,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与就业率是直接相关的。GDP上升,就业也上升,GDP下降,特别是发生衰退时,就业状况会明显恶化,失业率大幅上升。
在传统的分析中,经济指标分成三类:领先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同步指标的变动时间与一般经济情况基本一致。在一般的分析中,失业率就是一个同步指标。但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失业率与GDP之间却发生了明显的不同步的现象,美国的GDP数据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出现上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失业率都没有出现改善。这给奥巴马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从数据上看,美国GDP在2009年三季度就出现了1.6%的增长,走出了持续1年半的衰退。其中2009年四季度和2010年一季度的反弹力度还很大。但如此同时,美国的失业率数据却非常难看,在2009年底突破两位数之后,一直保持在高位,今年9月份的失业率仍然保持在9.1%,一直未见有明显的缓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无就业复苏(Jobless recovery)。
其实,Jobless recovery并非是一种新现象。这种情况在美国经济历史上已经是第三次出现。从1960年到1991年的经济衰退之前,美国的每次经济复苏都是很迅速的。经济从衰退的低谷期回升到衰退前的产量所用的平均时间不到两个季度,恢复就业所用的时间也不到8个月。但是,从1991年那一轮衰退开始,这种规律就被打破了,即衰退之后的复苏之路上,就业状况迟迟得不到改善,2001年,这种情况又再次出现了。如此算来,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再现无就业复苏,已经是第三次了。从生产上看, 1991年那次恢复时间为三个季度,2001年仅为一个季度,但两次经济衰退之后,恢复就业的时间却分别用了23个月和38个月。
对于这一现象,人们提出三种理论解释。(以下引用自IMF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
一种理论认为:在以前的萧条期,工厂在需求萎缩时暂时裁退员工,等到需求上升时再重新雇佣,而如今却不同。经济正在发生深层结构变革。资源正由成熟老工业流向新兴工业——可以说,从钢铁工业转向软件工业。结果,被解雇的员工不得不更加努力找工作并为可获得的工作接受再培训——因此失业率回升了。尽管这一说法貌似可信,在这些衰退期期间,各产业之间有更大的工人流动的迹象并不明显。
另一种解释跟衰退期的“净化作用”有关。如果森林经常发生小火灾,矮树丛就会被除去,这样就不可能发生更大更具毁灭性的森林火灾。同样地,经济衰退迫使各个公司企业认真思考其资源使用现状,并强迫他们果断地重新配置资源,而这在非危机时期是不会发生的。这一过程有助于避免持久而深刻经济损失。例如,企业的管理层在扩张时期积聚了各种办事效率低下的员工和职位。解雇一个不称职的员工不仅仅对于管理者是痛苦的,这也会降低幸存员工的士气,因此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避免不近人情的严厉行为。而衰退期提供给管理层一个来裁减冗员的借口:“我们不得不通过裁员来保证竞争力。”此外,留下的员工的焦虑仅限于在衰退期期间。因此,公司利用衰退来“高效地打扫屋子。”
1990——1991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的不同是每次衰退发生于将近十年的经济增长之后。根据这一观点,公司企业在扩张期间收取了太多的“矮树丛”:因此需要更多的净化,其影响也更深远。换一种说法,富足的年份越长,饥荒也越长。但是因为战后长期扩张后并没有发生许多经济衰退,也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种解释。
然而另一种假设与招聘过程的改善有关。在早期的经济复苏时期,公司会张贴广告招聘,人们通过邮件回复,接受审核,然后等待面试通知,所有这些事情都花费时间。长时间用于雇佣意味着公司要担忧他们有可能没有足够员工满足上涨的需求,如果不尽量提前开始招聘,销售可能遭受损失。随着网络的出现,有空置职位的公司企业和符合要求的应聘者能更容易地实现双向挑选。网络使公司能简单便捷地等待和监管其订货簿,并及时招聘来员工满足生产需求。当然,如果每个公司都这样做,就会减少招聘的动力:不仅仅失业率会居高不下,需求萎缩,可用的应聘人员也会很多,因此,不用着急尽快招聘到最好的员工。
支持“及时”招聘理论的一个证据是,在最近的两次经济复苏中,公司过于依赖临时工,这表明公司不情愿去创造长期性的工作。在目前这轮复苏中,临时性工作也在增加,全美独立企业联盟的威廉姆•丹尼斯也认同了这一观点,他说道:“当一个工作出现空缺时,我们的企业便雇一个临时工,或者延长兼职人员的工作时间,或者找一个自由工作者——之后他们等待着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http://s11/middle/4a8380d7hb05c9fec65ea&690
http://s10/middle/4a8380d7hb07dce71de6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