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
日前,国务院公布了国发〔2010〕47号文,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前段时间"增减挂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少,到了急需放慢脚步,进行规范总结的阶段。
多年以前,我们的土地管理制度里就引入了"占补平衡"的原则,最近三四年来,这一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为"增减挂钩"并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城乡统筹发展结合在一起。有些地方的试点动作不小,同时也出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突破周转指标、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赶农民上楼等问题。
其实,"增减挂钩"政策试点的动机是好的,也可谓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必走的一步棋。那么,如何看待"增减挂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呢?究竟该以何种思路来看待下一步的动作?
"增减挂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必然的,以中国现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行政管理水平,"增减挂钩"政策试点动机被异化、执行中出现政策走样是难以避免的,绝对不能以一般性的操作失误来看待。只有认清当前这一问题的性质,才能制定好科学可行的下一步政策动向。
动机异化导致博弈不出好果子
"增减挂钩"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村民,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某些地区相引入社会资金,利益增加到三方。这项试点到底会结成什么样的果子,主要取决于这三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如果能达到三方的利益共赢,实行闲置资源的重新利用,各取其利,动机与结果一致,那么目的就达到了。
但是,这三方利益很难达到平衡,这主要是利益三方所处的地位绝然不同,动机有异。农民的目的是以最少的代价改善居住环境,其代价是让渡一部分土地。让渡的过程是这样的,通过居住的集约化(即上楼)缩减宅基地对土地的占用,释放出来的土地因级差地租的大幅提高产生收益,再用这一收益来进行建设。
这一过程要想完成实现,需要有几个严格的前提。一是作为集体的农民内部的个体之间能通过谈判达到利益平衡,二是政府应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纯粹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参与规划和协调,三是社会资金身份要超然,以赚取平均利润而不是超额利润为目标。
但是,中国现实不满足这几个条件。首先,农民内部不容易协调好利益,单个农民家庭的动机的诉求存在差异,这使得农民作为一个集体与另外两方进行谈判时容易被分化,农民的整体利益可能会因此而受损。其次,社会资金参与增减平衡往往带有赚取超额利润的动机,其身份也不超然,在三方博弈中更容易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勾结,共同损害农民的利益。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政府很难以纯粹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事实上,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之所以有兴趣推行增减挂钩的试点,并且经常在试点过程中扩大范围,目的就在于获取更多的土地使用指标,进一步做大土地财政,其间更有政府官员个人的大量利益掺杂于内。
地方政府的目标异化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政府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强制推行不利于农民利益的措施,在农民明知利益受损而不愿意"被上楼"时强迫他们上楼;另一方面,他们不仅对改善新建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真正的兴趣,对宅基地的复垦也不会有真正的兴趣,只会做足表面功夫来应付上级政府的检查,一些地方甚至以刷油漆、铺绿网来欺骗国土部资源遥感卫星。
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政策,从实质上看是一项着眼长远,着眼子孙的大计。就目前来讲,农村仍然存在很多撂荒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粮食安全仍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这些弄虚作假的复垦地隐藏的危险并没有暴露出来,占优补劣的问题短时间内还不会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但从长远看,这种弄虚作假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不过等问题暴露后已无法对今天的官员进行问责,正是看到这一点,地方官员才敢于走形式,敢于将公共利益置诸脑后。
目标正确但步伐要放慢
增减挂钩试点所设计的目标是美好的,也是未来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其理由早已被各方所论证。但就目前各方面的条件看,实在不宜大规模地铺开。其理由如下:
一、快速推进试点,一旦造成不良后果将是不可逆的。不仅农村重建成本很高,而且一旦大量出现以劣补优,这些劣质土地日后变成优质土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耕地保护的底线一旦被突破,后果将是不可逆的。
二、当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程度被严重夸大了。地方政府之所以有推动增减挂钩的强烈动机,其实质只不过为了做大土地财政。虽然中央对各地每年的土地使用计划都控制得比较严,但并非真像某些地方所说的那样缺口巨大。
根据发改委官员最新透露的数据,本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土地化增长率为50%,人口城镇化增长率为26%,前者比后者高了将近一倍。这说明土地紧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假象。
各地政府夸大土地供需缺口一方面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指标,也是为扩大增减挂钩试点进行舆论造势。除了极少数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现有建成区内的土地闲置和浪费现象仍然很严重,新开发土地的密集度也不高,存在相当大的提高空间。
况且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未来新增工业用地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挖潜"来实现,而现阶段房地产开发对土地需求看似十分旺盛,但这很可能是泡沫化时代的假象。
三、农民生活习惯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过度强调人为加速会导致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文化问题,付出社会代价。
总之,对上述三方博弈情况的分析表明,增减挂钩在现阶段推行,结果偏离目标势所难免。良好的目标,需要一系列的客观条件去实现。社会资金过度追求利润以及政府土地财政的动机相结果,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处于弱势的农民利益受损害,公共利益被忽视。在农民博弈能力未得到根本提高、地方政府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约束之前,试点应该严格限制在小范围之内。这事应该有长远的计划,但实行起来则应该尽量慢一点,慢慢积累经验,待各方行为理顺、中央政府监管改善之后,则可以稍快一点,用二三十年时间在全国推广都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