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月纪行之1:南岳寺庙混搭成风

(2010-10-09 19:20:28)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山玩水骋我怀

人们将平庸的旅游过程幽默地总结为:“上车讲笑,下车撒尿;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不过,看庙看得仔细,也能看出文化来,有时还能看出滑稽来。

 

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喜欢拉帮结派,搞门户之见,但宗教观却相当开放。因此,仙人和菩萨并肩而立,接受信男善女的跪拜,并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事。但是像南岳衡山这样,道院里供佛,佛寺里放财神,财神殿里摆观音如此普遍,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南岳大庙是衡山的主庙,或者说旗舰庙,坐落在山下的南岳镇上,这座庙对外的宣传就是以佛道并存为亮点的。据说它祭祀的主神是圣公圣母,但圣公圣母到底是谁呢?从南岳的定位和古人的山岳崇拜观念来分析,应该是南岳山神,但他是祝融吗?南岳五行属火,祝融是火神,所以衡山最高峰是祝融峰,山顶祭祀之殿为祝融殿,因此认为南岳大庙祭祀的是祝融,从道理上是说得过去的。如果此说成立,则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祝融是自杀之神吗?因为据史料记载,南岳大庙曾经过六场大火,经过十六次修缮。一个火神,被人供奉,被人顶礼膜拜,享受着无尚的尊荣,按理说不会如此频繁地发动怒火,进行自我毁灭的。如果连自己雕像都保不住,动不动就展示一下自已的专长搞出一场场自我毁灭式的大火,这样的神值得人们如此崇拜吗?莫非人们对自杀之神也充满敬意?

 

南岳大庙的佛道共存,体现在多个方面。最突出的一点,是在整个寺庙的东西两侧,分别有八个道观和八个佛寺,历史上,这些道观和佛寺皆为民间建筑,不过从外观看,现有的建筑应该是近期修复的,每个佛寺都很小,仅有一间小殿。奇怪的是,除了观音殿外,还混入了关帝(当作财神引进的,像前有牌牌上有字,大约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香火吧)。

 

而从气场上看,最能体现佛道并存的,恐怕还得数圣公圣母殿里圣公圣母与佛教中的金刚模样的人共处了。只不过,佛教的信徒,看到自己的护法神不务正业,却来此为他教他神作保护,不知有何感想。

 

大庙中有一个奎星阁,按理说,这是宣扬会儒家价值观和道家宗教观的地方。殿内悬挂的“千秋伟业”、“福泽子孙”、“名垂青史”和“功德无量”四块招牌,前三者倒是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思想,而令人喷饭的是,阁中竟供一观音菩萨像,墙上抄录的是“般若波罗密心经”。

 

如果说南岳大庙的佛道共存(佛道儒共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已成为其最突出特色,并为其在大江南北万千寺庙中争得一席之地的话,那么,随后上得山来的屡屡所见,则是让人更发笑和发深思了。

 

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祖师殿,是一座道教建筑,但令人感到莫名的是,除了正殿名“祖师殿”外,连在一起的却是一座慈航殿,里面供奉的不知是佛教的那座佛或者菩萨,令人称奇的还不仅如此,就在同一座殿中,这位菩萨正眼所对的地方,却是一幅太极八卦图。这个慈航殿正门靠内,而从外部看,作为祖师配殿的是一财神殿。端的是:菩萨学八卦,为红尘男女来占卜;道士也送子,替天下信众散千金。

 

下山路上的紫竹院道观更是让人称奇。此观从名字看,属道教建筑无疑,但里面却并排列着慈航殿(内供观音像)、送子殿、宝生殿、三星殿、财神殿诸建筑。最耐人寻味的是道观内的对联。正殿门外联云:“明而不昧是具慧根观时空何处妙用;因缘有数非由人力顺自然安以待命”,道乎?禅乎?另一对联:“天和人合十方缘慧尽归依,道逢盛世千年古观昌衡岳”有意调和佛道吗?还有一联:“紫竹林中观自在,白云深处是道乡”,这佛道相处真的有点文化、有点境界了,让人顿生佛道殊途同归之感!

 

从紫竹院往下几百米处,有一玄都观,里面同样供奉着观音、关公、还有一佛教四大金刚模样的人。其中有一殿名药王殿,因见南岳寺庙药王殿奇多,遂生好奇之心,问之于一束发玄衣的道姑:此殿供奉何方神圣?答曰:药王孙思邈菩萨。好险没有当场晕倒。

 

以南岳的寺庙之多,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尽游。不过,其佛道、儒道等信仰混合并存,却给我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其它地方的寺庙,三教混冶于一炉虽非绝不可见,但人们多少会觉得新奇,好事者还免不了批评其不够纯正,而在南岳衡山,几乎所有的宗教寺庙都混杂着其它各教各派,简直令人怀疑这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服装界流行一个词,叫混搭,在工业设计和商业领域,则有跨界(Crossover)之说。而南岳衡山的寺庙,如此流行混搭,其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一种心态呢?

 

其实,在宗教创始人或教义的主要阐述者那里,各宗各派之间的差别是严格的。儒即儒、释即释、道即道,虽然作为修行者可以兼收并蓄,但宗教的传播者如果失去自己的特色,是大大不利于其在宗教市场上的竞争的。

 

中国向以宗教宽容而闻名,但以佛道而言,也存在很多的争斗。历史上曾有一幅著名的对联,就揭示了这种斗争的尖锐。传说清朝初年,江西庐山一带的道士和僧人相互对立,想方设法排挤对方。后来道士斗不过僧人,所有的道观几乎全被僧人占了去,只剩了一座名叫简寂观的道观,由当时著名的文人李渔的堂叔李道士主持,还在那里苦苦支撑。但是僧人们仍不放手,以钱买通官府,想把这座道观也据为己有。崇奉道教的李渔闻知此事后,忿忿不平,于是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观中的老君殿上。联曰: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传说这副对联震慑了官府和寺僧,简寂观得以幸存。

 

为什么如今时代,佛道和谐共处可以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呢?在邺侯书院时的所见,多少启发了我。邺侯本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其子在其读书的地方建一些房屋,向父亲表达敬意和纪念之意。本来,这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行为。但令人奇怪的是,书院正房里竟然也立了一塑像,地上放置向跪拜之礼的蒲团,期间也见到一位拜山者对邺侯行跪拜之礼。只是这位唐朝宰相若在地下知道自己竟被当作神被崇拜,不知作何感想。

 

或许对于文化程度有限的普通中国人来说,直到今天,其思维方式仍然沿袭着先民那种万物有灵的观念。只不过,先民们的万物有灵,体现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今商品经济大潮涌起,万物有灵,见神见仙见佛必拜,背后恐怕不再是敬畏之心,当善男信女们高举香火、五体投地之时,他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眼前高高在上的是何方神圣,又是主管何业,此时实现其心中的孔方兄之愿才是最最头等重要的事情。“万物有灵”早已不知不觉中演化成了“万物有钱”,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寺庙要在竞争中取胜,自然没有固守一宗一派之必要,大可持开放心态,广置它宗它派之神。唯如此,才能收香火最大化之效。这或许是如今时代,南岳寺庙里每座庙宇都建有财神殿,且混搭之风劲吹不停的一个根本原因吧。

 

 

http://s2/middle/4a8380d7h922d5d7f4281&690

 

圣公圣母神态安详、并排而座,充满了人间的生活气息,似乎与想象中的火神相去太远。

 

http://s16/middle/4a8380d7h922d60e5896f&690

 

帝边穿盔甲者是圣公圣母殿里的护法者。

 

http://s7/middle/4a8380d7h922d638d0e66&690



http://s5/middle/4a8380d7h922d640ea634&690


 

“十一年丧乱频仍惟帝有灵高擎揭地回天手,七二峰凌峥犹昔鲰生不学愧少披云拨雾才”。此联堪称上品,作者为赵恒惕。赵曾因与领袖有过节而进入历史书中。据说此柱为赵所捐,此联为赵所题,只是不知今日所见是原物否? 

http://s15/middle/4a8380d7h75048b0a866e&690

邺侯如果知道自己在千年之后被他家之人膜拜,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http://s5/middle/4a8380d7h922d6a7154c4&690

 

这个才是人们心中最大的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