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诺奖不是用来搞笑的

(2009-10-14 11:42:44)
标签:

诺贝尔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财经

分类: 一吐为快牢骚话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照例又引起了国人一波热议。在一些人看来,以当下中国之强大而一直无缘诺贝尔奖,实在令人气愤不过。由此衍生出两种酸葡萄心理:一是认为不将这个奖颁给中国人,说明诺贝尔奖对中国人存在偏见,是西方中心主义在作怪,以为中华之强大,得个诺奖总该没问题吧?二是认为诺奖本身有问题,它的标准对中国不适用,中国人得不得这个奖没有关系,不管得不得,都不能否定我们的伟大成就。前者认为诺奖值得去博,但鬼子佬不公平,后者干脆就认为诺奖算个鸟。

上述两种情况在经济学奖上最明显。为了达到自我慰藉的目的,国人于是编造出种种故事,说某某中国人最该得诺奖,又说某某中国人已经入围诺奖。活在这种离诺奖一步之遥的感觉之中,总归要好于单纯的酸葡萄心里,至少它在口头上和内心深处是承认诺奖的价值的,并且是充满希望的。还有什么比希望更让人快乐的呢?

然而某些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分析,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兹录几例如下:

例一、某人称此次诺奖颁给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两位经济学家,体现了它对解释当下金融危机的贡献。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诺贝尔奖是终身成就奖,不是年度奖。它压根儿就不是什么时髦的玩意儿,玩时髦与诺奖是不沾边的。

作为终身成就的科学奖,它本能地不理会世间纷扰,只关注科学本身。某某人成功预测了危机,某某人开出了应对危机的好药方,这些对社会经济影响很大,但都不会进入诺奖的视野。诺奖只授予那些对经济科学基础理论作出过贡献的人,而这些贡献很可能是在十几二十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它也根本不管这些理论的解释力,是不是与当前的形势有关。

例二、某人声称诺奖的结果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甚至还有某个在国外镀过金的媒体大教授说,诺奖是外行人评内行人。

每年开奖之前,媒体就会展开预测,不仅列出一个名单,而且还会挑出一个大热门。但是,这样的预测每年都必定落空。诺奖压根儿没有什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说法,它不公布备选名单,连提名也是“黑箱”操作,概不公布,何来情理?何来意外?因此,所有的这些猜测都是空穴来风,所有的这些分析都是扯淡。

诺奖的提名规则确实有些问题。比如诺奖得主每年都有提名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科学家也不例外,某人得了诺奖,它下一个提名更容易倾向于本学派的人。所以,批评芝加哥学派得奖过多,不无道理,但说外行评内行,则属信口雌黄无疑。

例三、某媒体声称中国离诺奖最近的人是XXX,另有媒体说XXX已得诺奖提名。

司马迁曾引用《左传》里的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与立言。可见,隐藏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三立”标准,立功是胜于立言的。诺奖是不折不扣的“立言”,因此,能得此奖者,按照中国的话来说,就是在立言方面有大成就者。搞笑的是,中国人总喜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诺奖,一而再再二三地、主观想当然地将一些在“立功”方面颇有成就者与诺奖硬扯在一起。还煞有介事地提出XXX最有希望得到诺奖,XXX得到诺奖的提名。乱点鸳鸯谱,可笑!

中国人信奉 “学以致用”哲学,事事强调知识的用处,然而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些科学突破,当初看,纯粹是无用的,纯粹是满足某些人的好奇心的。倘若牛顿没有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下这样一个纯粹无用的问题,现代物理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体系,恐怕还没有出现。

无用,有时候就意味着有大用。当代经济学的体系也是如此,几代人不断地艰苦思索,提出概念,构造体系,用来解释我们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诺贝尔经济学家,就是授予那些在增进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方面作出特别贡献的人,他们往往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发展了一门学科体系,或者是在分析方法分析技术方面有重大创新的人,但他们的理论并不一定直接作用于政策,也不一定产生立马见效的经济效益。诺奖只是对探索真理的认可和鼓励,是对科学探索的嘉奖。中国人受“立功”思维的影响,对当代经济家基础理论本来就几无半点贡献,无缘诺奖,实属正常,实属合理,若再用它来理解每年的经济学奖,就更是大笑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