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国的银行体检报告
(2009-04-27 11:09:06)
标签:
黄小鹏美国金融危机财经 |
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
“大体检”透露些许乐观信号
自奥巴马政府2月底宣布对美国大型银行进行为期两个月“压力测试”,并据此决定下一步的金融业拯救措施之后,这项“大体检”的情况就备受外界关注。
金融趋稳预示经济筑底
大型金融危机暴发后,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扩张财政、放松货币、重建金融体系。前两者主要是通过政府之手部分抵消危机对总需求的垂直打击,避免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形成负反馈链条。而重建金融体系,从短期看也是为了稳定信贷促进总需求,而从长期看,则是外科手术,是保证未来经济有机体生存和活力的关键内容。
在大型金融危机暴发前,一国的银行患上金融欣快症,大肆鲁莽放贷,而在资产价格崩溃后,整个金融业随之不可避免地遭受灭顶之灾。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1990年代的日本大衰退和这次的金融海啸,无不如此。因此,挽救金融体系的生命是预防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负反馈效应形成的无奈之举。拯救政策是否及时,措施是否对症下药,力度是否足够,直接决定经济恢复的好坏快慢。大萧条时代的财长梅隆信奉自由放任,放言银行倒闭是可让经济更健康,导致传染效应一发不可收,直至罗斯福采取极端措施后,金融体系才渐趋稳定。而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面对交叉持股、账目不清、健康状况不明的银行业投鼠忌器,清理和重整银行体系的工作一拖再拖,直至90年代末才有一些大动作,对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次美国金融体系遭到破坏的程度,不在前两次之下,但相对而言,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行动堪称果断,力度也史无前例。特别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及时宣布对银行业进行一次大体检,并摆出通盘解决问题的眼光和勇气(尽管财长盖特纳在操作上出现过较大瑕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局面的继续恶化。
从历史经验看,金融从崩溃到趋于稳定、资产价格从暴跌到探底是一轮大型金融危机被遏制住的信号,也是实体经济筑底的开始。从这份银行业体检报告看,美国经济大致已进入了这一阶段。
复苏仍曲折艰难
但是,不再有大型银行倒闭之虞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已经走上复苏的康庄大道。2003-2007年的全球繁荣周期,乃是建立在严重的全球失衡基础上的,次贷危机的暴发和金融海啸的形成,从实体经济角度看,乃是这种失衡突破临界点后的必然结果。因此,新平衡的建立才是经济走上复苏之路的确切信号。
目前,随着消费下滑速度超过收入下滑速度以及贸易赤字的收窄,美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在被迫进行调整,这一切短期内无疑会拖慢其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但这种现象是经济内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是为未来真正的复苏蓄积力量。而从各种数据看,这种调整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趋势性的力量,中间可能会面临很多反复。从政府层面看,其债务融资仍严重依赖中国等高储蓄国家,这种局面无疑还在延续原有的失衡格局。而从长期供给能力方面看,奥巴马政策主攻新能源、教育和医疗,但美国早已没有了当初罗斯福大兴土木、广铺摊子搞基础设施的空间,单凭1000多亿的新能源投入能否固本强基、培育美国未来,仍是个大问号?
在居民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巩固没有达到为经济提供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之前,在新的增长产业真正出现之前,美国经济复苏都会是脆弱的,并且不排除出现波折的可能。在此情况下,中国要想经济早日复苏,仍然不能指望外需,而要埋头搞内需,从另一端促进全球经济迈向平衡性增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