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为何屡屡“失效”

标签:
财经 |
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
短短几年时间,美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两次“失效”。
第一次“失效”
是从2004年6月份开始的,当时美国经济已经从互联网泡沫破裂和“911”袭击之后的衰退阴影中走出来了,经济开始走入自主增长轨道,此时美联储开始加息,以收紧此前放得过松的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第一次加息,并且持续加息了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一直上升到5.25%,然而尽管短期利率提升,但长期利率并不跟着走高, 2005年12月的时候,收益率曲线甚至出现反转,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甚至低于1年期利率。由于加息的目的,就是提高全社会的资金成本,而银行对企业和房地产的贷款利率主要是参考长期国债利率,10年期利率在联储加息一年半后不升反降,意味着联储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经济过热的努力失败,其结果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美国房地产泡沫。
图1
图2 2005年12月的收益率曲线
对于美国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曲线倒挂这种现象,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其归因于全球化。因为全球化导致中国大量的过剩储蓄涌向美国国债市场,充分的资金供给,压低了美国长期国债的利率。故而,此次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被一些人戏谑地描述为:中国的流动性淹死了美国。
(下面一条曲线,上面一条曲线是2007年7月,
次贷危机发生前的曲线形状,接近于水平,略微有点反转)
但是,根本性的问题还不是这个,危机期间,根本性的问题在于风险溢价的上升。如果大家信心低迷,对未来企业的经营风险预测过高的话,纵使无风险的国债利率在联储放水的作用下走低,但银行对企业和居民索要的贷款利率也不会随之走低,甚至还会走高,加上通胀向下,进一步抬升实际利率,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金融市场仍处于紧缩之中。
从图4可以看出,年初以来联邦基金利率一直走低,但10年期国债利率和30年期普通抵押房贷利率变化不大,而穆迪Baa级公司债券的利率9月份以来急剧上升了将近3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阻碍了经济复苏。
图5,BAA级企业债券收益率
货币政策何以屡屡“失效”
笔者给失效两个字打上了引号,只是想表明,失效是表面现象。
第一、如果美联储不提高短期利率,上次房地产泡沫会更加严重,同样,如果这次危机发生时,联储不下调短期利率,经济会迅速崩溃。从这个意义上看,货币政策并没有失效。
第二、货币政策发生效应有一段时间,不管是紧缩性的,还是扩张性的,要经历过一段时间,才会发会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货币政策最终仍然是有效的。
但是,受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和风险溢价的突发性上升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应确实是减弱了,经典简化型凯恩斯模型中的传导机制确实出现了受阻。
那么,如何打通血脉,令利率操作的作用尽快有效地显现出来呢?答案不言自明的。对于第一次失效,最有效的办法是联储应该同时干预长期国债市场,而不能仅仅盯着隔夜的联邦基金利率,可惜美联储没有这样做。对于第二次失效,则可以由联储直接介入公司债券市场,降低风险溢价,而联储这次确实是这么做了,在前不久它就直接买入了通用的商业票据。此外,对货币政策持续放松作出承诺,也是稳定市场预期,降低企业债券风险溢价的可行途径,而美联储似乎正准备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