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负财富效应”冲击波
(2008-11-21 12:13:22)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
当下美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是深刻理解经济学中所谓的“财富效应”和“负财富效应”一词的最佳时机。
根据莫迪利亚尼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居民的消费不仅与其当期和预期收入相关,而且与其财富(由储蓄累积形成)有关。自从美国人储蓄由传统的存款转资产形式,财富效应对美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就日益明显。曾几何时,美国人花起钱来根本就不在乎每月的工资账单是多少,而两眼盯着的,更主要是的股票账户的增值和房价的升幅。特别是房价上涨时,他们通过加按提现(Refinance),不断地从银行拿回现金,再从商场抱回自己心仪已久的各种高档消费品,老百姓所住的房子变成了一台永不枯竭的提款机。
如今,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双双陷入崩溃,负财富效应开始发酵,往日通过房地产增值进行加按提现消费(Refinance)的盛况不再,而负资产和断供比例的不断上升,更是令居民资产负债表一塌糊涂,在此情况下,人们只能根据现有收入和收入预期来安排自己的消费,财富因素成为影响消费的减项。
财富对消费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资产增值时,给了人们虚幻的财富感,刺激了人们的消费,使其超出了合理的水平。而资产泡沫破裂时,负财富效应发酵,消费大幅缩减,又令社会总需求雪上加霜。只有当居民加大储蓄,资产负债表调整完毕后,消费才能重新走上正轨。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快,占老百姓总储蓄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所幸的是,中国的Refinance机制还未形成,抑制了财富效应的完全发挥,加上中国人出于谨慎性进行的储蓄也不会因为股市和楼市的上涨而轻易遭到削弱。但不管怎么说,资产价格上升时的财富效应,和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出现的负财富效应,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已令每个人都无法回避。
美国人重拾节俭传统
2008年11月20日13:22
美国人正面临过紧日子的前景。
美国也正重新找回自己的清教传统。
10
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下跌1%这一消息虽然一时间成了各家媒体的头条新闻,但这一跌幅十分之九要归因于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下跌。更令人担忧的是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那0.1%的跌幅,服装、酒店以及汽车等令购物狂心仪的东西都在降价。尽管各航空公司大幅削减运能,但机票价格还是下降了4.8%。
今年截至10月底的年通货膨胀率虽然已大大低于9月份时的4.9%,但仍然达到3.7%。能源和食品价格将继续对总体物价产生巨大影响。根据食品和能源今年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权重计算,如果这两类产品的价格回落至2007年10月份时的水平,那么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还将下滑1.8%。
物价存在更广泛下跌的危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70%的国内消费者正转向依据常规收入安排生活,而名下资产的不断增值曾一度让他们花钱变得大手大脚。10月份的消费贷款额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5%,上次出现如此大的跌幅还是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时候。
现在的一大问题是,人们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商场大举购物的习惯。政府迅速放松货币政策的举措迄今尚未起到明显提振消费的作用。无论是今年早些时候的退税措施,还是汽油价格下跌对消费的间接提振作用(如果以今年7月汽油价格的年内高点计,油价下跌每年可为美国消费者省下2,830亿美元),都未能明显提振美国人的消费。
美林(Merrill Lynch)的北美经济学家罗森伯格(David
Rosenberg)预计,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年增幅一年之内有可能降至零,这既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也是因为不断上升的失业率正在进一步侵蚀美国人的购买力。官方的贷款利率虽然已接近于零,但预计仍将进一步下调。不过鉴于消费支出下降还只是初露端倪,政府大幅提高财政刺激力度的可能性正在与日俱增。
Liam De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