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新贸易理论简介
(2008-10-13 22:57:52)
标签:
财经 |
㈠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阐明了著名的“看不见之手”的机制。他认为,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的这一理论被称作为绝对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但却无法回答另一个问题,当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是否还可以参加上述的国际分工?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观点是,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比较成本的关键在于比较。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却解答不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有差别的原因。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大卫·李嘉图的理论的不足处作了补充完善。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
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㈡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