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危机或加速中国失衡矫正过程
(2008-09-20 02:28:47)
标签:
财经 |
美国危机持续的时间和程度都远远超出了预计,现在,这场危机还在深化之中。尽管我们不知道这场危机的最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何等程度的影响,但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危机最终会过去。但是,危机过后,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图景将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先说美国。我们不妨猜想一下,导致这次危机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原因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金融产品创新太过度,金融体系太过复杂,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缺陷严重(特别是高管激励机制)、金融监管明显不足。引伸到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层面,就是对泡沫的纵容态度、自由放任的价值观所激发的道德风险。
一场风暴过后,改变是可以肯定的,但程度和方式则不易预测,特别是涉及到深层次的、文化观念方面的东西,不管是哪个国家,要大动一番干戈恐怕不是那么容易。1930年代大萧条险些让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完蛋,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日子,人们对国家的认识,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才从哲学层面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干涉主义才得以冒头,但这次金融危机从对实体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上看,程度显然远远不及,美国人很可能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仅仅停留在加强监管体系,适当限制一下失控的创新,金融机构则可能会重新定位各自的业务模式,但指望各方从根源上去改变种种弊病,我猜想会比较渺茫。
再说国际上。一个比较容易预测的结果就是很多国家将会对金融创新态度更加谨慎,监管会进一步加强,对美式金融的崇拜将会暂时消退。然而,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危机将会刺激很多国家重新定位与美国的金融关系,特别是作为主要债权国的亚洲国家,他们可能会对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上“轴心国”地位产生怀疑,并进而改变自己的资产配置,甚至会加快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中美之间的经济金融关系是怎么样的呢?高储蓄低消费的中国,持续顺差,在这种情况下,不知不觉变成头号债权国,而寅吃卯粮的美国则变成了头号债务国,两者处于全球经济失衡的两端。作为经济失衡在金融市场上的必然结果,中国大量的资金流入到美国国债、GSE债券、公司债券和企业股权上。
此前美元连绵不断的贬值让国人痛心于血汗钱的缩水,突显了汇率风险的残酷性,此次美国金融动荡更应该唤起国人对中国外汇储备市场风险的高度警惕。中国如此之多的官方外汇储备和企业层面的外汇资产,事实上早已经暴露在巨大的市场风险之中,比如中投对黑石的投资,此次国内商业银行持有的雷曼债券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随着危机的深入,这种风险理应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现在就断言美国走下坡路,主权风险上升,进而导致中国外汇资产面临的市场风险持续上升为时尚早,但这次危机确实显露了美国在长期内趋于衰落的某种迹象。由此而言,我们的长期战加略是应该大幅减少对美元资产的风险敞口,简言之,调仓。但是仅有调仓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从长远看人民币对三大储备货币都是升值的,调仓到其它货币,或对降低组合风险有所小补,但丝毫无助于降低汇率风险。因此最关键的乃是减仓,大幅减仓,加快矫正经济的内外失衡,大幅减少外汇储备,中国不要再当这个窝囊的、整天提心吊胆的最大债权人。
如果大洋彼岸的危机能加速中国经济增长中失衡问题的矫正,那么危机对中国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警惕下一波金融危机
2008年09月19日
09:49
本报纽约电 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17日表示,美国下一波金融危机有可能缘自海外资本流入的减少。
布隆伯格当天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发表讲话说,他担心美国信贷危机可能会使外国投资者不敢再购买美国债券,从而使长期以来支撑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资本项目盈余面临威胁。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受房市衰退和信贷危机影响,美国股票和公司债券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下降。今年6月份,外国投资者净抛售美国股票总计18亿美元,而5月份为净购买160亿美元;外国投资者净购买美国公司债券47亿美元,远低于前一个月的598亿美元。
布隆伯格在谈到政府对金融行业的监管问题时指出,如今的金融机构越来越趋向于提供保险、投资、银行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旧的监管机构设置不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以至于出现监管方面的诸多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