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踏风而行,你会因风而美 [原创]踏风而行,你会因风而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踏风而行,你会因风而美
图/文/秋水长天
“高坡砍柴砍蔸蔸,风过裤脚凉悠悠;人生若能风中过,霞彩一般挂山头。”这是小时候还生活在农村时,在山间地头听到的大人们在劳动之余所唱的山歌。意为上山砍柴,没有什么好的柴可砍了,只有挖和砍树根来当柴,在劳累之极,站在高岗之巅,任凭风从裤脚吹进去,给人凉爽的感觉,那是多么的舒服!如果人生,能像风一样轻轻松松而过,生活一定会像挂在山头的彩霞一样美丽无比。
那时候不知道这当中蕴含有对艰难生活的感叹,也不能体会到“风过裤脚凉悠悠”的舒畅心情,有时候甚至还将“风过裤脚凉悠悠”这句歌词换了两个词后变得可笑而带黄色意味的句子,极尽笑料。而现在想起来,那时当中的这个“风”寄予了乡亲们多么急切的思想以及向往啊。这句“风过裤脚凉悠悠”的歌词中用的是“悠悠”,而不是“飕飕”等带着冷味的词,说明劳累至极之时,风的到来,给乡亲们带来的不是冷,而是一种舒服和畅快,能让人感到疲惫全消,同时也让乡亲们对风的美产生了无限的羡慕和遐想。
仔细想开去,风确实能给人带去一种美的存在和享受。“古道西风瘦马”是苍凉之美,“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悲壮之美,“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凄清与缠绵之美,“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清爽之美,“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广阔之美,“风潇潇兮易水寒”是带着侠士之气的坚定之美,“长风破浪会有时”是执着之美,“清风半夜鸣蝉”清雅与宁静之美,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飘逸与淡泊之美……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在这种美的境界里且歌且行的呢?
风总是不断地吹进我们的每一个日子里。人,就是生活在风中的,只是我们很多时候不去在意而已。小时候,看着同伴们都玩地螺,于是也跟着他们去玩,还尽量找好的木料做个最漂亮的,也是在放地螺打架时最经得起碰撞的;后来,看到同伴们穿着尖尖的“火箭皮鞋”和宽大的喇叭裤,也跟着别人一起去做小小的木材生意,赚钱后去把它们买到了;看着村里稍长的原来跟我们一起上山砍柴的都考到外面读大学去了,于是自己也努力读书,终于也到外面去读书了;当大学毕业时,满中国大街小巷刮起了“郭富城头”,于是也去理发店里弄了一个;再后来,看到别人都往城里跑了,于是也想往城里冲去,也终于到城里了;再后来,看到别人都有了房子车子位子,于是也想着拥有,并加倍努力地工作……而这些风,或给人以美,或给人以动力,哪怕当中带着些许虚荣和幻想,但都真实地陪伴着我们长大,陶冶着我们美的情操以及对美的追求,并于己无害,因为风中确实存在着某种不可言明的意义。也许当中就带有一种“风乎舞雩”之美和“抟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之美,以及“御风而行”之美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不同的风都会推动着万事万物的发展,不同的风都会给社会带来欣喜或新认识,展现一股全新的社会力量。孔子的儒之风、庄子的道之风、韩非子的法之风都在它们所呈现的时代里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生机,给社会的状态以及人的观念认识注入了新的诠释,不管是仁爱礼教,还是逍遥无为,或是以法治之,都已把人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上个世纪二三十年岁的留学之风,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将“不知将走向哪里去”的中国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虽然表面看起来没具备一个真正的社会裂变,但确实在此之后就出现了新的社会新思路和格局,哪怕是文学层面上的模式以及内涵都展现出了另外的一种环境以及风格,我们还得感谢鲁迅置生命于不顾的呐喊之风,还得感谢钱钟书的人性剖析之风,还得感谢老舍的立于本民族根基之上的自我刨疮之风,还有有“罗素之梦”的徐志摩等等。给那时颓靡的社会带了一股新的活力,让那时很多“油光可鉴”的盘着头发留着长辫的中国男人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头发长见识短”的陋习,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自己所谓的“美”的根基和根源。
生活从来就没有轻松过。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应该是一样的。但如果生活中常能有这么一两股风轻轻来临的话,也许又会有“风过裤脚凉悠悠”的感觉,而且如果人对人生以及社会都像风那样轻松而来轻松而去的话,那又将是另外一个境界,绝不只是如“霞彩挂山头”之美,将更为胜之。风无形,但风却有其意;风无语,但风却有其实。现在,整个社会依然风声不断,整个社会的人依然在追风,依然依风而活,而当中又有谁在因风而美,在风中或风后审视自己对美的认识呢?
街上正有风走过,摇曳的裙摆拼命地美丽着;乡间正刮着风,远远近近的花草树木都因风而绽放着翠绿着生命的独特;我们话里带着风……不拒绝风,不憎恶风,不痴迷风,就让我们在劳动之余,立于高岗之上,迎风而歌,感受风去风来的内核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