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州晨报:“人渣丢残渣”戳伤了城市文明

(2013-09-12 10:15:54)
标签:

日常生活

没人

有一点

城市文明

大声

分类: 发文存档

“垃圾丢垃圾,丢在车厢里,人渣丢残渣,丢脸丢到家,你缺爹少娘没教养。”9月7日至8日,在上海一辆青浦9路公交车上出现了这则标语。昨日,司机黄师傅为标语措辞不当致歉,表示今后将用文明方式,继续与不文明的扔垃圾行为斗争。(9月11日《新闻晨报》)

标语是中国城乡的一个独特景观,生活中标语口号随处可见。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标语是具有存在价值的。即便是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标语仍是传播政策信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标语是人性的表达、智慧的结晶,具有滋养心灵的作用。标语传递着人文关怀,给人以温暖的力量。总之,标语的吸引力在于人情味。但观之于上面这条公交标语,你还觉得有一点人情味吗?你还觉得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标语吗?

无疑,乱扔垃圾是缺乏文明素养的表现,对于多次温情劝说仍将垃圾丢在车厢里的乘客,公交车司机出于为乘客创造一个清洁卫生的乘车环境的目的,以及基于减轻自身清扫压力的考虑,于情急之下对不文明乘客发发小脾气,也是人之常情,但采取于公交车上张贴“恶毒”标语的办法,企图阻止不文明行为于车厢里发生,显然不仅出离了常情,属于一种以暴制暴,更是将公交车司机的道德素质水平降低到垃圾、残渣的档次。毕竟,一个尽职尽责却满纸恶言秽语的司机,可能是心灵美、有教养的人吗?

一个孩子对着大山粗野地叫喊,喊出声音后,山对面也传来粗野的回声。孩子跑去告诉妈妈,说山那边有个孩子对他不好。妈妈说:“你好好和他说话,他就对你好了。”果然,孩子终于听到了美好的回音。这个题为“回声”的小故事是颇有寓意的。

波斯诗人莎迪在《蔷薇园》中有两段将话讲得非常好:“讲话气势汹汹,未必言之有理”。“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能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真正的英勇果敢,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印度诗人泰戈尔写过这样一句散文诗:“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说:“劝导”的最好方式是“耳语”,说来也有道理。你看到几对恋人谈心不是喃喃细语?你见过有几位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学生谈话是大声呵斥?由此,既然是劝导乘客,公交车司机为什么就不能采取一种更温和更容易让乘客接受的方式呢?

窥察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车站、公共汽车等公共场合或场所是“取样”的最佳窗口。这个意义上,不论张贴此条“恶毒”的标语的黄师傅主观上出于多么美好的初衷,但从客观上来讲,都戳伤了城市文明。好在黄师傅知错即改,但愿类似自取其辱、戳伤城市文明的标语口号不仅能远离城市公交系统,也能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

(发9月12日《兰州晨报》http://www.lzcbnews.com/html/2013-09/12/content_234083.htm

(发9月12日《合肥晚报》 http://epaper.hf365.com/hfwb/html/2013-09/12/content_724421.htm

(发9月12日《中国文明网》http://sc.wenming.cn/wmlt/bwyc/201309/t20130912_1467115.html

(发9月27日《德阳日报》http://rb.dywang.cn/dyrb/html/2013-09/27/content_10038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