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晚报:“敲字如飞”的时代应给汉字书写一席之地
(2013-08-12 10:28:30)
标签:
晚报之地常用生命力扬子晚报 |
分类: 发文存档 |
汉字穿越时空,青春永葆,至今仍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的存在与发展,使文化元素成为中华最为活跃的内在力量。一个一个的中国汉字,即是一个个元素,它犹如一个个原子,把许多事物连接组合起来,就成了文学,成了文献,成了典籍,成了历史。没有汉字,便没有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
可遗憾的是,一方面是世界许多国家好学青年对汉字这种古老的文字表现出极大的好奇,觉得汉字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并对学习汉语言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诸如“癞蛤蟆”、“未雨绸缪”这类常见或者常用的汉字出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却一下子“掀翻了”七成“体验”的国人,足见现在的国人提笔忘字严重程度。
从表面上看,“提笔忘字”的原因无非有三:一是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二是学校对于书法教育的缺失;三是一手好字逐渐失去其“门面”效应。
无疑,这些分析都颇有道理。但笔者以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在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
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如果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甚至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
再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将自己的形象与写字潇洒与否关联起来呢?还有多少人会在意自己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了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呢?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仅仅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更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当今技术的先进时,殊不知已经在自负中悄然使汉字传承形成了阻隔和断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是汉字消亡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山河”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将汉字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绝不能对汉字被日复一日地“沙漠化”和被销蚀的现实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