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晚报:药石既无效,何妨“安乐死”?
(2012-05-21 14:59:24)
标签:
宋庆龄浙江燕赵都市报云南信息报心跳停止情感 |
分类: 发文存档 |
“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陈作兵,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诸暨老家。他是浙医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他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作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这是一个医生对自己父亲临终治疗方案的抉择。(5月20日〈燕赵都市报〉)
众所周知,人一旦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便意味着生命即将终结。当此之际,再行抢救,除了增加病人亲属精神痛苦和物质负担;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据有关专家介绍,每延长此类“病人”一天“活”着的时间,便要多浪费医疗资源折合人民币近2。5万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遗憾的是,限于某种传统的世俗,医生不得不发扬医道主义,继续其无效的救治;病人亲属不得不发扬人道主义,坚持轮流值守,以全“孝”思,眼睁睁地痛苦看着其苟延纯“植物人”的残喘。这是多么无奈的事实!这个意义上,浙江这位医学博士拒绝医治临终父亲,要让老人安静离世,无疑具有标本价值。
其实,只要翻检一下历史,我们便不难发现对待安乐死问题,历代一些伟人均表现出了难得的坦然和豁达。如宋庆龄,面对陷入晚期肝癌痛楚中,连止痛药也失灵了的孙中山,作为孙夫人的宋庆龄女士,岂止是痛苦,但她最终还是斩钉截铁地接受了北京协和医院大夫们的建议:让孙中山先生在大剂量的安眠药中进入永眠。她完成了对丈夫最真诚的爱,实行了最高度的人道主义。鲁迅无疑也是一个求实的唯物主义者,当他看到自己的父亲药石无效只剩下喘气的时候,也曾浮起过:“还是快一点喘完吧”的一闪念,也就是说希望老人家早日了却那痛苦而无望的残生。他事后自省:“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见鲁迅《父亲的病》)。诚如他在日本学医时老师传授过的医德:“可医的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
宋庆龄的做法,鲁迅的观点以及浙江这位医学博士的想法,无疑都是一种振聋发聩的观点更新。而且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有关立法的加快,终会为大家所接受。
(发5月21日《榆林晚报
(5月21日《云南信息报》摘发
http://www.ylrb.com/news/2012/0521/article_871754.html
(发5月23日《北京晨报》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12-05/23/content_162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