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商报:既然是自愿捐款,为何所捐“略同”?

(2010-04-09 14:30:30)
标签:

教育部门

捐款数额

教师

慈善事业

《扬子晚报》

海陵区

杂谈

分类: 发文存档
    连日来,泰州市海陵区教师纷纷向报社投诉,反映在前不久补发增补工资的过程中,他们每人被强行要求“捐”出两个月工资计4000元左右。对此,泰州海陵区教育部门称,98%是自愿的,并没有强迫。(《扬子晚报》2月9日)

 

自愿乎?强迫乎?相信随着事件的进展,有关部门自会给心存疑虑的教师和公众一个“明白”,还颇感委屈的教育部门一个“清白”。笔者感兴趣的是,既然98%是自愿的,并没有强迫,那么为何98% 的教师所捐都是4000元左右,也就是说近2000名教师所捐“略同”?(套用“英雄所见略同”)难道近2000名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说这纯属“巧合”?抑或是说有关教育部门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显然,仅凭这一点,泰州海陵区教育部门所谓的“98%是自愿的,并没有强迫”就站不住脚。

 

 而事实上,即便是这近2000教师都十分热心慈善事业,但基于每位教师庭经济状况不尽相同,各人对慈善的认识不尽相同。也很难想象仅凭有关教育部门的一句“建议”,就换来近2000名教师在捐款数额上惊人的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不存在任何外在压力的话,鬼才相信98%的教师个个会心甘情愿地捐出4000元。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既然是自愿捐款,为什么还出现不少教师纷纷向报社投诉?为什么会出现“有人不事先在一份自愿捐款确认书上签字,则领不到一分钱。每人在被强行扣除了约4000元后,才能领取余额部分”?恐怕不会是诸多教师与教育局过不去,而只能用“被自愿”来解释吧?

 

政府建立慈善基金的初衷是好的,但切忌在捐款数额上搞一刀切,否则,滥用公众的爱心、令慈善事业蒙上阴影事小,严重的势必蚕食公权的公信力,破坏政府的形象。得不偿失!

(《上海商报》2月10日发)http://www.shbiz.com.cn/cms.php?prog=show&tid=134506&csort=1

(今天收到稿费后才知道此文早在两个月前就发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