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bdall.com/epaper/bdrb/page/1/2010-02-01/07/51491264980029312.jpg
2010年1月8日下午,杭州一位85岁的老爷子在鼓楼南宋御街不慎跌倒,在地上躺了近20分钟,众多围观者送衣的送衣、报警的报警,但无一人上前扶起老人,因为怕负责任赔钱。最终,还是赶来的110民警把老人带走。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去年底的一件事。2009年年底一天,广州一位老人在闹市区心脏病突发倒地,竟然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助,最后还是一个外国人伸出了援手。可惜老人因为抢救不及时,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一位搜狐网友认为,出现以上现象与当年南京“彭宇案”不无关系。
>>新闻背景
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先是有人扶摔倒在地的徐老太,结果反成被告被判赔四万;接着是一跌倒老翁为撇清与他人的关系,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再后来是律师支招:帮扶前用手机拍下证据。我们分明看到社会道德正一步步地走向危岸,而与此同时,做好事的成本正逐步提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何曾听说过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还需要人证、物证?相反,倒是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去积德行善;如今,则是很多人做了好事、善事不敢留姓名,然后默默无闻地离去。
出现道德沦丧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认为这显然与一种普遍安装在人们心扉上的无形“铁门”关系甚大,这无形的铁门,连还算正直的我似乎也不自觉地安上了半扇。这是一种能在精神上给人以苟安的门,能把人心锁闭在世故的泰然中的门。在这无形之门的门楹上,悬着两行古训:“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可全抛一片心”!这大概也是一些人归纳了许多苦楚世味后得出的一种处世哲学。
好心者得不到好报的委屈,是叫人格外伤心也格外记得的,而且往往被长辈们当作告诫晚辈“少惹事”、“少沾事”的活页教材,于是,人们才在恻隐心、仗义魂的外面安上了铁门,以防不测。
存在决定意识。有人上过当,就有人防上当,有人撬门扭锁,就有人改装铁门。但我想,大可不必夸大那些“好心不得好报”的世象,人间的正气毕竟还是主流,自在人心的公道终究是不泯的。我们要相信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存在,假如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在无形铁门内惶惶自防和防人的良知释放出来,良知就会得到承认,得到光大。
但话又说回来,光靠个人的道德自觉显然不够,可喜的是,我们看到有关部门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中央有关部门委托央视承办一年一度的道德楷模评选,比如有的地方积极开展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人物表彰活动等等。我们相信,只要各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美好道德的弘扬,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拆去心扉上的那一道无形的铁门,就不愁道德大厦的根基不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当今的种种街头奇观以及黑色幽默。
(《保定日报》2月1日发http://news.bdall.com/epaper/bdrb/html/2010-02/01/content_117352.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