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张孟苏,湖北武汉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今年高考考了445分(文科)。如果说昨天的她还“养在湖北人未识”,那么今天的她不仅冲出了湖北,冲向了中国,更可喜的是还冲到了新加坡。
这样的冲力自然好比一个失恋的男人走在阴森的雨巷,突然迎面款款走来一个“丁香般的女人”,向他微笑着举起伞,让男人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同时,也让男人吃惊不小。
事实上,打开今天的各大媒体,张孟苏低分高能被新加坡大学录取的消息,都无一例外的被置于各大媒体突出位置,只不过标题稍作变化而已。而有关的评论更是目不暇接,俯拾即是。有说新加坡大学招录大学新生不看分数看能力,促我们反思何谓素质教育;有说对比蒋方舟,“张孟苏奇遇”才有价值。也有的从道德角度出发,说张孟苏助人为乐被新加坡大学录取不是庸俗的道德佳话。值得一提的是昨天新浪网还专门就此展开了网上调查,结果显示,6万多人参与的调查,其中近93%的被调查者认为,张孟苏获得外国大学奖金“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代表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应该说,仁智各见,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遗憾的是,尚没有发现一个人站在父爱母爱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的角度进行解读。固然,在同龄人中,张孟苏是个“强人”。我们也承认张妈妈提到的“女儿从小到大都没让她操过心,张孟苏一年级就学会了做饭,之后还学会了洗衣。初中毕业那年署假,张孟苏到武汉一些公司求职,吃了不少苦,也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都是事实。但我们想过没有,张孟苏天生的就是个“强人”吗?换句话说,女儿从小到大,无论经受怎样的苦和累,张妈妈就从没表示过一点心痛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男孩走路摔了一跤,见状,美国的父母视若无事,站在那里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撒娇不起,爸爸则背过身去,舍之而去——这当然是一种假走,孩子见状,立即爬起来追赶。而同样的情况,却见中国的许多家长与美国家长的表现大相迳庭:惊惶失措奔去,抱起、拍揉、叹息。一件小事,反映了家长爱子的差异。如果说前者注重的是精神教育,那么后者注重的则是肉体教育,如果说前者倾向于严厉,那么后者则倾向于温情。
我不知道张孟苏的妈妈听过这个故事没有,但我想她肯定知道之于孩子精神教育比肉体教育重要,严厉比温情重要。不然很难设想,她会让女儿从小就选择吃苦受累、自立自强而表现坦然、镇定。
父爱、母爱、家庭之爱,是每个健康孩子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怎么爱却大有学问。过了度,则成为溺爱。总是让孩子在自己火热的怀抱里,孩子便会滋生“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的依赖思想。而且还会养成任性、自私、放纵、撒娇的坏习气。适当的把冰冷的脊背对待他们,让他们失去依赖感,失去任性撒娇的环境和土壤,有利于他们的成熟成长。
“靠人,人会跑,靠山,山会到,靠自己,最好。”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应培养他们不做依附于人的牵牛花。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0807/20080714/news_20080714_661856.shtml(青岛网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