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庆晚报:你未断琴我未聋

(2007-03-04 15:12:02)
标签:

《高山流水》

知音

锅碗

伯牙

民乐

分类: 发文存档

撰文/王志顺

 

曾经疯狂的喜欢中国古典民乐,记得有一次到吴越街一家音像店,看到有《中国古典民乐精粹》系列碟子出售,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下就走。还记得有一次到街头买东西,听到远处飘来一阵幽婉的、如泣如诉的胡琴音,不用我侧耳细听,凭直觉我也知道这是《二泉映月》,本来是一种散步形态的,此时心就像着了魔似的,外在的身姿也不由地改成了小跑状态。

 

不知道别人喜欢在一种什么情况下欣赏古典民乐,而我通常是一边在与锅碗葫瓢打交道,一边聆听着这些“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天籁之音的。既不耽误炒菜做饭,同时又得到了一种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有时听着听着,就连这些嘈杂的锅碗葫瓢声也由于美妙的民乐的介入,变得美妙动听起来。

 

这些古代民乐听一遍,最多给人的是一种浅层次感观上的冲击力,听得多了,你会发现,你仿佛置身某个场景或场合,或变得心地澄明,或感到心旌摇荡,或觉得夜晚有几万人衔枚急走,只有轻捷的脚步声伴随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在山间轻轻地回响,或看见四周埋伏着数不清的、杀声四起、随时向你袭来的敌军,而你却孤身一人,处在一种四面楚歌的境地,不能自拔。……

 

在我目前听到的中国的所有的古典民乐中,我最喜欢的一支民乐应是《高山流水》了,随着乐器或欢快或激越或舒缓或低沉的演奏声,我仿佛洞悉了伯牙由兴奋、彷徨、失望最后一步步走向绝望的痛苦心理和无奈神情。当然我喜欢它,关键还是,伯牙通过《高山流水》这么一段曲子,提醒并告诫后人:真正的知音不仅难觅,必得好好珍惜。否则,等到失去真正的知音,再知道珍惜,晚了是小事,事后再培养一个是何其难啊,因为“知”的“深浅”不是一日两日的事,“音”的“高下”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必得经历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钟子期一死,伯牙的事业心也一同进行“陪葬”(断琴)了,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笔者曾经在武汉当兵,知道汉上有伯牙弹琴断琴的古迹,因此利用节假日也曾去凭吊过,但我的凭吊,既为了伯牙那颗凄寂的心,更为了伯牙那把断裂的琴。

 

就算是伯牙失去了钟子期这个知音,也不该与那把琴过不去啊,琴是无辜的,况且,这琴不只成就了他的名曲《高山流水》,还陪他不知道度过多少或欢乐或寂寞的夜晚,如果完整的留下来,说不定今天价值连城呢?梵高保存完好的美术作品《向日癸》在经历一两个世纪后价值不是一路飙升吗?

 

说心里话,笔者也经常感到知音难觅,不只是在部队那段较长的岁月,就是回到地方的近10年中,身边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我呢?不仅如此,耳边还不时地听到一些挖苦嘲讽之声,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你写的那些评论没有人看的。”“写作能当饭吃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遇到这种情况,我除了苦笑,只能回到家里听听伯牙的《高山流水》,借以安抚一下自己受伤的心,可喜的是我并没有像伯牙那样抛笔绝望,我相信,没有知音是暂时的,久之,必是知音遍地。

 

必须承认的是我永远难望伯牙的项背,因此我要求的知音也无须钟子期的条件。但我希望理解我的人多一点,总不是过高的要求吧。

 

伯牙作古已越两千年,我只想真诚地对伯牙的在天之灵说一声:“你未断琴我未聋。”希望伯牙在天之灵能听到。

 

[安庆晚报副刊已发,编辑:叶卫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