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诗学:植物染研修班第二日手记

标签:
传统染色培训班御染家非遗传承植物染色文化 |
分类: 传统染色 |
晨光熹微,59期植物染研修班的学员们已齐聚工坊。空气中飘散着草木特有的清香,那是时光与植物对话的痕迹。第二天的实操课程从"建缸养缸"这一古老技艺开始,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指导老师如数家珍般讲解着三种建缸方法,那些精确到克的染料配比,是传承人数十年心血的结晶。特别令人动容的是,这些本可视为商业机密的比例数据,被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位学员。老师布满茧子的手指轻轻划过量杯边缘:"这个比例要像对待新生儿一样精确,多一分少一毫都会影响色彩的呼吸。"传统工艺的慷慨传承,在此刻显得如此珍贵而温暖。
学员们分为三组展开色彩实验。第一组循着由浅入深的蓝色阶梯,像在演奏一首渐强的交响曲;第二组则逆向而行,演绎着色彩由浓转淡的抒情诗;最富创意的是第三组,他们先用靛蓝染出不同深度的底色,再以黄色套染出翡翠般通透的绿,用苏木浸染出梦幻的紫。工坊里,布料在染液中起伏的身影,宛如跳动的音符。
当夕阳为工坊镀上金边时,46个色彩小样整齐排列,构成了一幅令人惊叹的色谱。从靛蓝的深邃到翡翠的灵动,从紫罗兰的神秘到青瓷的温润,每个色块都蕴含着植物与时间的秘密对话。与此同时,黑檀与红木在另一口锅中静静释放着色素,为明日即将展开的灰咖色系埋下伏笔。
收工时,学员们的手指染上了缤纷的颜色,这恰似传统工艺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植物染的魅力不仅在于色彩的丰富,更在于它教会我们:最美的颜色需要时间的沉淀,最珍贵的知识需要无私的传承。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古老工艺的慢哲学在此相遇,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色彩诗篇。
授课老师:高级工程师,非遗传承人黄荣华
助教:吕晶
大量读者还没有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动力!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2025年八月培训班已开班,如学习者,可报名参加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的第60期“传统染色培训班”。9月底开班,欲报从速!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