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黄染料探秘:帝王之色的千年嬗变

标签:
植物染料天然染料黄栌柘木文化 |
分类: 天然染料 |
“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唐代诗人王建笔下的柘黄袍,曾为天子专属,其色泽承载着华夏衣冠的至高威仪。自隋文帝首创柘黄袍以临朝听政,此色便深植于帝国礼制的核心,成为帝王服色不可动摇的象征。
柘黄之名,源于染材——柘木之心萃取的浓郁黄色。然而历史长河奔涌,柘木渐稀,后世匠人慧眼识得替代良材:其色近柘黄、资源更丰的黄栌悄然登上舞台。这股染色智慧之风,更随大唐衣冠东渡扶桑。日本奈良时代虔诚习得黄栌染艺,其精粹传承千年不辍——至今日本天皇御用的“黄栌染御袍”,正是对隋唐天子柘黄旧制的遥远回响。
名称虽同曰“柘黄”,但柘木与黄栌所染之色果真毫无二致?为揭开此谜,我们开启了一场严谨的色彩实验。
选取的素材颇具深意:26载光阴凝练的柘木与正值17年壮龄的黄栌。剖开木材,黄栌心材不仅色泽范围广阔,更暗示其色素蕴藏之丰沛;虽树龄少近十载,黄栌树干反较柘木粗壮,然其木质密度却稍逊一筹。
在严格控制变量的条件下,我们采用传统水煮法萃取染料,以相同流程和时间分别对丝绸与棉布进行染色。当丝绸浸染完成,差异立现:黄栌所染之丝绸,其色浓郁深邃,更洋溢温暖基调;柘木之色则相对清雅柔和。奇妙转折发生在棉布之上——柘木的染色表现力与附着力竟反超黄栌,形成鲜明对比。
回望典籍与传世品中“柘黄”的记载,其色调多被描述为醇厚温暖。据此推断,后世文献所载的“柘黄”,其视觉呈现很可能由黄栌染色所定义。然而语言有其固执的惯性,因柘木染黄发轫最早,“柘黄”之名便如磐石,历经朝代更迭始终未易。
本次实验清晰揭示:黄栌在丝绸上呈现的浓郁暖调,更契合历史文献中帝王之袍的威仪想象。其更高的色素含量与稳定的暖色输出,在还原“柘黄”的视觉权威方面优势显著。柘木虽在棉布染色中偶显韧性,但整体而言,黄栌无疑是更接近历史语境的选择。
从隋文帝的朝堂到京都御所的仪式,柘黄之名穿越时空,其载体却悄然流转。这场实验不仅窥见草木色素与不同纤维相遇时的微妙反应,更折射出传统工艺在资源困境中的灵活嬗变——名可恒久,物常维新,帝王之色在顺应自然的选择中得以延续其不朽光华。当黄栌染就的御袍依然闪耀着隋唐的余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色彩的传承,更是文明在实用理性与礼制象征间寻求平衡的千年智慧。
染匠黄荣华乙巳年六月三十日于汉口御染家
大量读者还没有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动力!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2025年八月培训班将于8月14日至19日在武汉开班,可报名参加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的第59期“传统染色培训班”。欲报从速!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
后一篇:梧枝绿:栖于碧枝间的千年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