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色:栗紫

标签:
传统色彩国色中国传统色植物染色文化杂谈 |
分类: 传统色彩 |
在中国传统色彩的宝库中,栗紫是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颜色。它源自成熟板栗外壳的色泽,介于红棕与深紫之间,既有大地的沉稳,又带着果实成熟的华贵。河南确山出产的红油栗、紫油栗,其坚果成熟后呈现的深紫红色最具代表性,油润的光泽让这种颜色更显生动。
这种来自自然的色彩,早已被敏锐的诗人捕捉。宋代文豪陆游在《病中遣怀》中写道:"开皱紫栗如拳大,带叶黄柑染袖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秋日丰收的画卷。他在另一首《初寒独居戏作》中又提笔:"开壳得紫栗,带叶摘黄甘",栗紫与橙黄相映成趣。张耒的"黄橙紫栗收如积",李新的"抛房紫栗新",以及杨万里的"柿红栗紫橘弄黄",无不展现栗紫色在诗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栗紫色在诗词中往往与秋日、丰收的意象紧密相连。舒岳祥的"秋日山居好,重阳庶物穰。剖菱红绽白,剥栗紫含章",将栗紫色置于金秋丰收的背景下,更显其饱满醇厚的特质。《元诗选》中的"浓露微霜菊正开,红梨紫栗共衔杯",则让栗紫色与秋菊、霜露共同构成一幅雅致的秋景图。
然而,这种看似自然的颜色,在传统染色工艺中却极难呈现。经验丰富的染匠需要将苏木、大黄、紫檀、荔枝木等多种染料按精确比例混合,经过反复试验才能得到理想的栗紫色。染色时先用混合染料浸染,再以少量蓝矾作后媒染。若紫色不够浓郁,还需用五倍子加少许皂矾进行套染。这种复杂的工艺,恰如栗紫色本身——看似质朴,实则暗藏匠心。
栗紫色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既保持了紫色的高贵神秘,又因源自大地而显得质朴可亲。它不像正紫色那般张扬,却自有一份内敛的华美;它带着秋实的饱满,又透着岁月的沉淀。在中国传统色彩谱系中,栗紫色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但绝对是最耐人寻味的颜色之一。从诗人笔下的秋日意象,到染匠手中的复杂工艺,栗紫色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成为连接诗意与生活的一抹动人色彩。
染匠黄荣华乙巳年四月初六草于北京国染馆
欲学习传统天然染色技艺,可报名参加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的专业培训班!
5月24日至29日在武汉举办的培训班报名额满。静候六月班。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