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古中国的颜色·青》聚焦传统染色技艺

标签:
植物染色纪录片央视国染馆文化杂谈 |
分类: 传统染色 |
青色作为中国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中的“东方正色”,早在《说文解字》中便被定义为“东方色也”,其文化意蕴贯穿华夏文明史。纪录片团队通过考据古籍与复原实践,展现青色介于蓝绿之间的复合特性——既包含靛蓝浸染的深沉层次,又涵盖青绿套染的清新意境。据非遗传承人介绍,古代工匠通过“青出于蓝”工艺(反复浸染靛蓝),衍生出蛋青、天青、黛青等60余种细分色阶;而雨过天青、石青等青绿色调,则需结合黄栌与茶果壳等植物染料的套染技艺,彰显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
匠心复原:6小时精研一色
此次拍摄聚焦桑蚕丝绡面料的染色全流程。清晨,团队首先萃取茶果壳与黄栌的天然染料,随后以靛蓝为基底,通过套染技术逐层叠加,最终呈现文献记载的青绿色泽。由于纪录片对画面质感与工艺细节的严苛要求,单次浸染、氧化、固色的过程需反复拍摄,仅染料萃取环节便耗时近3小时。国染馆非遗传承人表示:“传统染色的魅力在于每一次细微的温度、浓度变化都会影响成色,这正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手工灵魂。”
从《布衣中国》到国色新篇
此次拍摄是继央视热播纪录片《布衣中国》后,国染馆第二次成为国家级文化纪录片的取景地。导演组透露,《古中国的颜色》系列将以五色为脉络,系统梳理中国色彩体系与服饰文明的关联。首集《五色之青》不仅呈现技艺,更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实物与现代复原的对比,探讨青色在祭祀、礼制、日常生活中的符号意义,例如“青衣”在汉代官制中的等级象征,以及“天青色等烟雨”的文人审美意象。
据悉,纪录片预计于2025年第三季度播出,届时观众将透过镜头,沉浸式感受千年青色从植物萃取到丝帛成色的生命历程。国染馆主理人表示:“希望这部片子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色彩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哲学载体。”
欲学习传统天然染色技艺,可报名参加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的专业培训班!
5月24日至29日在武汉举办的培训班报名额满。静候六月班。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后一篇:古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色:栗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