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2025-04-16 15:03:59)
标签:

国色

中国传统色

植物染色

红灰色

文化

分类: 传统色彩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暮春的午后,站在故宫褪色的朱墙下,看那些斑驳的砖石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层次。檐角垂落的藤萝影子游移在墙面上,恍惚间竟分不清是砖红沁了灰白,还是日光融了朱砂。这或许就是古人笔下的红灰色,在六百年风雨里沉淀出的特殊色谱。
红灰原是历史褶皱处的颜色。宋人王圭在宫词里写"炉炭灺消香兽暖,独拈香箸拨红灰",那炉膛里将熄未熄的余烬,恰似烧透的胭脂掺了半盏冷灰。赵藩的"长年梦黄堰,今日饮红灰"则让这种色彩浸透了游子羁愁,恍如将残阳揉碎在浊酒里。那些泛黄的笺纸上,红灰二字总与香灰、斜阳、残酒相伴,是繁华褪尽的余韵,亦是时间沉淀的注脚。
古法染匠的竹箩中,苏木与香樟树皮熬煮出朱红的汁液。当明矾将赤色锁进绢帛,皂矾便如暮色般悄然漫上。这青矾点染的技艺,实则是将光阴揉入色彩的过程。匠人手持竹夹反复浸染,就像在调制某种时光的秘方——每浸一次,红便淡三分,灰则深一寸。待绢帛晾在晨雾里,竟似将朝霞与暮霭织作了一匹。
文人案头的砚池里,朱砂与淡墨的相融亦是红灰的来处。画家以羊毫蘸取这种微妙的间色,在宣纸上晕开的不只是色彩,更是东方美学的留白哲学。红不可尽赤,灰不可全墨,恰似水墨画里的远山,既要见笔触的骨力,又需留云气的余韵。这种色彩观照里,藏着对"过犹不及"的深刻体悟。
古代红灰色的诞生,是匠人对色彩精微掌控的见证。福建黄昇墓出土的南宋褐色罗镶花边广袖袍,其襟口处的暗红色经检测即含矾铁媒染痕迹,恰是红灰在丝绸上的实证。而马王堆汉墓的菱纹罗绮,虽以朱砂染色为主,但在叠层处亦显露出赭石沉淀的灰调,似落日熔金时的天际线。
在森严的服色制度中,红灰色成为巧妙的中间地带。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亦有体现:歌姬的银红衫子与宾客的绯色官袍之间,恰以屏风上的灰调山水形成视觉缓冲。
出土文物揭示了红灰的动态美学。定陵出土的万历孝靖皇后“四合如意云纹缎夹衣”,初成时应为鲜艳的桃红色,但三百年地气侵蚀使其蜕变为典雅的灰藕色,这种“迟暮之美”暗合蒋捷“老去红灰酒瓮前”的意境。更精妙的是新疆阿斯塔那唐墓的绞缬绢衣,工匠利用扎染技法,使红灰如烟云般在衣料上晕散,仿佛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霞帔凝固成实体。
从长沙楚墓漆盒上渐褪的朱绘,到《雍正十二美人图》中氤氲的灰粉氅衣,红灰色始终在华夏衣冠史中扮演着特殊角色。
如今在苏州博物馆的库房里,仍能见到明代洒线绣的灰红罗裙。经岁经年的蚕丝在幽暗处缓慢氧化,原本娇艳的桃红沁出银鼠灰的调子,倒比簇新时更添风致。这让我想起蒋捷笔下"老去红灰酒瓮前"的况味——时间的侵蚀未必尽是消损,有时竟成全了某种更醇厚的美丽。红灰之色,终究是岁月与人工合谋的杰作,是东方色彩美学里最耐人寻味的中间调。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欲学习传统天然染色技艺,可报名参加5月24日至29日在武汉举办,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的专业培训班!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这一抹欲说还休的红灰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