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的父母(尤其是乡下的),都还觉得教育是老师、是学校的事。殊不知,对小孩以后影响比较深远的还是在幼儿阶段。在他还没正式上学之前,他大多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准则,那时候他们就形成了最初步的意识,相当于他整个人生的胎教。在那个时候,父母应该教他们一些做人的准则,而且父母更应以身作则,让他在潜意识里有个要善待别人,要宽容别人,懂得谦让等等与人和睦相处的行为准则。比如,玩具、零食......要懂得和别人分享而不是自私。但现在的很多小孩都很自私(尤其是城里的的小孩),也许这就是跟他们小时侯有关。因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很溺爱,什么都以他为老大,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就养成了他们吃独食,连父母也不给,想不到父母。当然也有的家庭教育、父母为人就很正直、大方,他的孩子,也就以父母为学习榜样,这样的孩子同伴就很多。
有些父母在这个时候甚至还没有意识,更是笑呵呵的看着自己的孩子,还觉得孩子这样很好似的,任由他那样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也不去说教。这样也就形成他们以后的娇纵、自私。这样的形成在以后是很难再纠正过来的。因为已经都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了。这个在他们上小学的时候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
有了这样的一个学前教育,有的小孩在上学后,依旧保持着这样的思想、保持着这样的行为。比如在上美术课上,要用橡皮泥,有的同学忘了带,老师说可以互相借一借,但是有的小孩就不借,或者形成一个小团体(有点贫富悬殊);有的小孩就很慷慨。从此也可以看出这些小孩的父母、家庭的教育是怎么样的。
有的孩子在下课后会去学校的小超市买零食吃,买回来后有的会炫耀一番然后自己独享,有的就很慷慨的大家一同分享。
在学校,老师家访或者在放学,家长来接自己孩子的时候,对于在学校孩子受了什么委屈啊,或者什么东西丢了啊,有的家长表示理解,有的家长就直指是老师的错,因为没有好好看着孩子,好象老师就是给他孩子看东西的一样。说什么老师没负到责啊之类的。
例如在小学时,孩子的红领巾戴在脖子上,尤其是夏天,很热,孩子喜欢把它给弄松,松松垮垮的耷在脖子上,小孩子好动,这一跑也是很容易掉的。这一掉,一些家长就说,这红领巾怎么每天都在掉哦。就开始当着老师的面,骂着孩子。他这一骂是真骂孩子还是骂着老师呢?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父母怎么样处事,孩子在看在学,小孩子是很喜欢模仿的,当然他第一个要模仿的自然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表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