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目前已经充分具备收复印度占我国土条件》之续:机不可失。

(2017-09-17 03:52:04)
我国目前已经充分具备收复印度占我国土条件》之续:机不可失。
————请军迷们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条我说:中印之间,我国有错、失、误。
讲了错和失,没讲误。
这些东西都在胸中,临时写成文字,有时候会有遗漏,还请见谅。
误,不好讲。
你想,怎么能讲国家的失误呢?特别是以后的?怕得罪人。
但是,这件事如果不做,印度就会一如既往的蚕食中国领土,中国刚解放的时候,也是和洞朗派兵一样,只派百十号人,就把当地政府占领了,一点点的,最后地方也不小,数以万平方公里计。
金甲一介军人,觉得守土有责,看到自己的同胞还在对祖国翘首以盼,内心也焦急。
我是退伍了,但还是中国人。
战略上有个关键点是:如果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打消印度的侵略野心和幻想,那么印度就会始终把中国当敌人,合作也是“敌人”这个前提下的合作;
同时,印度就一定会把日本当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尤其是军事上的。
以上两种结果是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印度根据这个逻辑,会坚定的把日本当朋友。
这不是靠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热情好客、让点经济利益、军演、或者跟各大国搞好关系就能把印度拉过来的。收买不了,也吓不住。
印度已经养成习惯,政客们把这个事当成了扬名立万、建立功勋的最高大上的事,而且觉得中国软弱可欺,1962年咱们说打赢了,印度那边说他打赢了,最后旁观者会认为谁赢了?
以那边死的人多算失败?
那日本人把咱中国人杀了几千万,然后走了,是不是他们还是赢了?
不能自欺欺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地球群众的眼睛都一样雪亮。
————以战促和,自古有之,而且很有效。
如果我国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洞朗地区这个战略核心枢纽,那么可以彻底打消印度对中国军事、领土幻想,而成为真正的经济上的、全方位的合作伙伴,中印的和平才有切实的保障。
有鉴于中印巨大的合作潜力,如果我国本次立体式经济战不败、日本寄居计划被清除,三合一之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而做为地球和平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将和俄罗斯等爱好和平的世界各个国家共同营造地球幸福的家园。
有鉴于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所以金甲斗胆说“误”。
《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意思是时势是核心要素。 
我大概的意思是:
如果现在不做这件事,等到两种局面下,就不好做了。也即误了。
第一种局面:印度完全准备好了。印度和日本的战斗力大幅增强了,配合、合作已经非常深入了,那时不好打,可以说没法打。

因为日本已经放开自卫权,美国人晕了头,还是有巨大的利益分割?把最重大的二战成果放弃了,而当时签署接受日本投降书的另三个国家都毫无发言权。既然权力放开了,以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以及日本与美国的军事联盟关系,加上现在朝鲜的核武已经不顾一切的成型了,那日本拥有核武指日可待。这是明摆着的事情。
我目前正在考虑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以后弟兄们不管大小,走街上随身带着核弹,一不小心就爆炸了,我的灵魂到哪儿比较合适呢?是否应该全面转入地下?
印度也同样,目前印度武器装备还不是十分先进,核武不如中国。
在洞朗地区也还没有打造成钢筋铁骨的防线。等到一切完备,大家实力相当,印日形成极有战斗力的联盟,就很棘手。
第二种局面:我们和印度关系搞得非常好,经济合作也深入开展,大家融洽,时间久了,被印度占领的地区也就约定俗成,不好改变了。
如果中印真的一直友好也认了,但是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也就是印度人的心,还不服,甚至有很大优势,还会提出新的领土要求。
而且,经济合作也绝对不如日本深入。淘宝还是日本的,合作中以后也难免大量占领印度市场。印度人很聪明,心里有数,会做出综合评判。何况还有日本人出谋划策。
现在日本又计划在印度1000所学校教授日语。
印度人不懂日本人的用心,当初日本全面侵华之前,就在满洲教中国人日语,其中一个目的是:培养汉奸。
历史太长,就像古人说的:很多事等到有结果了,我们已经作古。
好在我相信灵魂长存,不信就往后看,印度目前是被日本利用,
一旦日本在中国的寄居计划成功,实力大增,日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印度;
如果日本对中国的阴谋被彻底挫败,日本的主要目标将变成印度。

金甲
2017年9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