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放眼未来财经 |
中心思想: 1、 貌似无序的市场运动,有其内在有序的规律。
比起欧美股市数十年的稳步上扬,仅仅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过一次深幅下跌,
中国的股市运行显得更为杂乱无章,20年来一直如此,尤其是最近几年。
就说2009年以来,欧美股市一路稳健上扬,A股则暴起暴落,涨少跌多,整个2010年,仅仅在10月有过半个月明快的上涨,其它时间都是鸡肋般的小反弹和反复的阴跌。
自2008年11月A股见底以来,A股有过三次大幅度的调整,2009年8月,2010年4、5、6三个月,2010年11月至今。
三轮大暴跌中,能够找到共鸣的只有2010年4、5、6月,那三个月里,美股也大跌了,但是幅度也没A股这么大。
2009年8月A股市场的超级大暴跌、还有2010年11月12日至今的暴跌我们很难在外盘找到同样暴跌的痕迹。美股应该说是相当的稳健。即便是一国两制的香港股市,也还在2009年以来的最高位附近,仅仅略逊于美股。
如果说这种反差很令人郁闷的话,大宗商品的一路上扬与相关股票的一路下跌则更令持有者痛苦。
人们不禁要问:
A股怎么了?
2008年春节我写了《金甲2008年第一次大预言》,预言股市要崩盘。
2009年元旦我预言《牛年有波大行情》。(点击可入)
2010年元旦我提醒《2010,谨慎谨慎再谨慎!》
2010年12月21日,我写了《金甲2010年第二次大预言:兔年有波大行情。》
预言:中国资本市场的惊天大行情即将进入倒计时!
的确,任何预言其实都是一种判断,一种基于一定逻辑轨迹的猜测。
前面几次金甲大预言应该说与股市有关的基本都实现了,少数没实现;
这个大预言中提到的是“兔年”,时至今日,时间尚未进入兔年,行情也确实没有来。
我们先不说为什么金甲要抛出这样一个预言,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2011金甲立体投资策略!》给出答案。
部分免费参与金甲兔年春节讲座的朋友请注意在2月10日-11日我们的通知。
今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我们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预言,以及怎样对待市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多空观点?
我们不妨从毛主席的疑问说起——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接见了胡达法师率领的柬埔寨佛教代表团,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陪同会见。当时,柬埔寨还没有与中国建交,佛教徒胡达的到来,是柬埔寨与中国官方斡旋的一种途径。毛泽东亲自接见胡达,表达了中国政府对柬埔寨最友好的信息。这天,毛泽东利用等待客人机会,兴致勃勃地问赵朴初有关佛教问题。
赵朴初在《诗歌及其与佛教关系漫谈》中,回忆了自己和毛泽东的关于佛教和辩证法问题的谈话:“有一次我陪同外宾去见毛主席,毛主席问我,你们佛教有没有这么一个公式啊,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我答道,是有这么个公式。那么,就很奇怪了,首先是肯定后来又否定,先肯定后否定。我答道: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话说到这里,因为被邀请的外宾来了就没有继续谈下去。”
“赵朴初即非赵朴初”这个公式,即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先肯定,再否定,再来一个否定的否定。赵朴初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是因为自己不光是“非”赵朴初和“名”赵朴初,自己是实实在在的赵朴初。赵朴初在研究佛法般若时,发现其中有很多辩证的哲理和辩证方法,如只有利他才能自利的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我升华的辩证目的等。
如果看晕了请注意里面的一个格式:“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
对于金甲的大预言,诸位也应该这样看。
金甲的大预言非大预言只是叫做“大预言”,
金甲说的大行情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只是金甲认为会出现。
换言之:市场上各种观点都不一定是正确的观点仅仅是发言者的观点;
甚至,某些人发表的观点就不是他自己的观点。
结论是:投资人要有自己的观点。
任何人的观点必须最终落实为投资人自己的观点,才有实战的意义,
而投资人自己的观点是接收、筛选了许许多多的信息之后形成的,是经过自己大脑重新整合处理过的观点。
那么这个最终的观点虽然看起来和某人的观点一样(天下总有一样的观点),实则已经不是某人的观点了。
是你的观点。
看着是不是很乱?
棋下的好的朋友和学过哲学的朋友、看过《金刚经》或《老子》的朋友、逻辑能力强的朋友,看到金甲今天的文字肯定会觉得很轻松。
而部分朋友看的很累干脆拂袖而去了!
那么请问:中国股市看着是不是很乱呢?
你是否也想拂袖而去了呢?
我的观点是:
任何事物再混乱,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抓住主旋律,就不会失败。
我的方法是:
不明敌情时以乱对乱,明敌情后以静对乱。
我们应对的方式有时也貌似混乱,但是对于乱市,其实这种方式是有序的,有其内在的道理,能够保证最后的成功,能够保证不被市场的“混乱”淘汰,暴涨躲不过我们,暴跌深套不住我们。
最后出道思考题:
假设:
1、2008年有某甲在120元买了中国平安,涨到149元没有出,因为没有看到变化,后来跌到100元还是没有出,因为没有看出主旋律的变化,最后在100破位后的90元出局了,相对于149元的顶部割了59元;相对于120元的成本割了30元(25%);
2、2008年有某乙在120元买了中国平安,但是因为考虑到市场不稳,可能涨也可能跌,一怕踏空二怕深套,于是频繁进出,导致涨的时候赚得少,跌的时候赔的少,最后也在90元附近的价格出局了,亏损也是25%左右。
请问:
1、你认同哪种方式?
2、两种方式有何不同?
3、如果二人出局后均坚持到20元附近抄底,结果有何不同?
4、比这好的方式是什么?比这差的方式是什么?
5、盲点是什么?
6、2008年你在什么阶段止损的?什么阶段介入的?
7、抄底之后你会怎么做?怎样才能利益最大化?